|
|
|
|
|
|
|
文字,它与埃及、中国的象形文字体系相似。1949年,在伯利兹的流英纳大牧场发现了一件壁形玉饰,带有前古典时期的玛雅文字。这件玉壁直径18厘米,是戴在头冠上的耳饰。从字符可以看出,所有的符号是按顺时针方向阅读的。从左方开始,依次有太阳神、黑暗神和守护神等图案。这件壁形玉饰上的图像据瓦萨学院John S.Justeson和图兰大学的Will Norman解释是尤卡特克方言的专门符号。
天文学:玛雅人的天文学家算出了太阳历一年的时间为365.2420日,精确率远超过当时的世界水平。他们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再加上5天禁忌日,共365天。每年度从冬至那天开始,第一个月叫亚什。玛雅的历法与农业季节联系相当紧,有“播种月”、“收割月”、“举火月”(即烧荒地)等。他们可以算出日蚀时间,知道月亮和行星运转的周期。他们测量出金星运转周期为584天,比现代科学家测定的583.92天只多了1个小时65分钟。墨西哥乐海岸委拉克路斯的华斯台克文化遗址,在太阳金字塔内有365个神像,代表一年的365日,每个神像都有一个壁龛。
当我们的祖先还仅仅满足于记录天文资料、并用来进行占卜的时候;玛雅人已经开始认真观测、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了;当古希腊人还只能借助于美丽的神话传说描述天空和星体的时候,古玛雅人的天文学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水平了。
古代玛雅人的天文观测台修建得相当普遍,也相当科学。在中美洲的丛林中发现的古代玛雅人遗留下来的著名的“奇陈——伊查”天文观测台,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古玛雅天文观测台。这座雄伟的观测台是一座圆顶建筑,位于两层高大的台基之上。观测台的内部构造十分精巧,建筑工艺也十分高超。观测台内建有螺旋形的梯道和回廓,从上层窗口通过厚达3米的墙壁形成的对角线望出去,恰好可以看到春分和秋分落日的景观;从南面的窗口对角线望出去,正是地球南极所在的方向。
玛雅人认为文字是由“日眼大神”创造的,因此,文字被祭司所垄断,他们用头发制成小毛笔,用无花果树皮做纸,记录下玛雅神话、传说、礼仪、历法、编年史、祈祷文以及叙事诗和戏剧等内容。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后,这些宝贵的玛雅文字基本上都被当作“魔鬼的作品”付之一炬。现只留存3部玛雅文抄本。
一部是关于天文学方面的,成书于公元11世纪;另外两部关于占卜、祭祀和预言的作品,写于公元15世纪。这些抄本现在分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和巴黎图书馆,迄今尚未完全释读出来,在古城废墟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石碑文,他们多刻在城墙、宫殿、庙宇墙上。
玛雅文字的语言和词汇都相当丰富,大约在词汇3000多个,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了。古代的玛雅人就使用这种象形文字记载他们的历史、科学、神话和生活习俗。由于文字的发明,古代玛雅的科学文化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玛雅人的天文学和数学都曾达到过世界最领先的地位。
数学:玛雅人制定了原始计算法。他们根据手脚指头产生了20进位法,用三个符号来表示:“点”表示一;“横”表示五;画一贝壳圆形表示“零”。“0”的概念的形成比印度晚些,但比欧洲人早800年。当愚昧的欧洲人还在使用笨拙的记数法把168写成:“100、加50、加10、加5,再加三次1”的时候,玛雅人已经开始使用168这三个符号表示这个数了。
建筑:玛雅人很重视历史,玛雅人每隔20年就在一些城邦里建一座石柱碑,在石柱上刻上象形文字,记载重大事件的内容和年代。现已发现石柱数百个,最早的瓦迈城石柱记事年代约于公元292年。在公元800年前后,石柱中断,玛雅文化衰落了。后来在尤卡坦又恢复了石柱,但时间不长。都鲁姆建立的最后一块石柱,刻的年代是1516年。所以玛雅文化是美洲古代历史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文化。
金字塔是古典时期重要的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玛雅的金字塔是祭塔。它用磨平的巨大石头筑成,雄伟壮观。塔四周有阶梯,塔顶是祭神的庙坛,通往金字塔的阶梯,装饰有浮雕。金字塔神庙祭坛,成为墨西哥的国宝。
米拉多尔有两座大金字塔:虎塔(Tigre)和猴塔(Monos),是玛雅人最大的建筑物。两座金字塔都是在公元前150年前后兴建的。所含建筑材料都超过25万立方米。虎塔高55米,相当于一座18层高的大楼。它顶部的三座神像聚成一群,呈三角形。
红黑相配是玛雅古典时期艺术的特征之一。这种配法具有礼仪意义,因为红色与东方相关,黑色与西方相关,太阳每天由红变黑。鲁特赫斯教授认为,红与黑是玛雅人在观察陶器烧制过程中意识到的,陶器在氧化焰中烧成红色,在还原的条件下再烧便变成黑色,再氧化又变成红色。
玛雅人建的虎塔金字塔,反映玛雅人对虎的崇拜。后来的阿兹特克文化亦崇拜虎神。美国学者认为,玛雅人为玉米繁殖而举行的隆重宗教仪式中,有崇拜“龙虎形象”仪式。古代的印第安人有“老虎神庙”,玛雅或阿兹特克一些画家还在神庙中画上虎。
玛雅人把唱歌、舞蹈与乐器紧紧结合在一起。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特别流行5度音阶的4孔笛。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