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包法利夫人》
  • 《浮士德》
  • 《鲁滨逊飘流记》
  • 康布雷战役
  • 同盟国战败
  • 日本的米骚动
  • 美日趁火打劫
  • 美国参战
  • 交流电与直流电之争
  • 进化论的进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爱因斯坦

    ,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爱因斯坦的信开辟了核能时代——现在我们大家都生活于其中——结果美国于1945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沮丧地说:“呜呼,哀哉。”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他谦虚、孜孜不倦,是伟大的印度非暴力主义者甘地的一个赞赏者。

      在19世纪,物理学家们定义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这种概念形成于我们日常生活对世界的感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难于接受别的理解方式。三千年以来的科学工作都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

      开普勒证明行星运行在椭圆的,而不是正圆的轨道上。

      哥白尼证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不是宇宙中心。

      伽利略演示了不同重量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下落。

      以上三位人物作了以上的观察,但是牛顿给出了综合的运算。牛顿的《原理》出版于1686年,给出了万有引力的数学表达。到后来连太空的运行都可以被计算出来。牛顿的理论远比任何一堆观测资料更为有用,因为他阐述的机理有一种更深远的意义。一旦作用力和初始条件被确定,就可能运算出将来任意时刻的状态。整个宇宙的未来状态都可以用牛顿的理论推算出来,如果现在的状态和作用力是已知的话。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继承了包括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成果,还有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的研究成果。后者的理论表明,光波是一种电磁波现象。麦克斯韦的工作对理解电和磁的现象至关重要。

      但问题是,当牛顿的理论显示物体以光速运动是可能的时,麦克斯韦的理论则显示这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则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真的以光速运动,会发生什么?

      他的回答给物理学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爱因斯坦的工作体现在把观测者算作过程的一个部分。他陈述的理论出自“人脑的自由创造——思想实验室”。

      如果你静止地站立在海岸边,波浪一环又一环地涌向你。

      如果你坐在一条小船里,随着波浪而运动,你就看不到弧形的波浪,而只看到直线形的波浪。

      两者都是实地的观测,两者都是真实的。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现实性就像这个样子。我们以为自己站在一个固定的点上,但实际上我们在运动(静止的概念是一种抽象)之中。我们存在于围着太阳在轨道上旋转着的地球上,存在于一个不停变化着的宇宙中间。我们在运动的现状不仅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念,而且还影响现实本身。

      “列车七点钟到站”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的意思是列车开进火车站时手表上的分针指向12而时针指向7。对日常生活来说,这已足矣。但在距离遥远的情况下,光线就要花费些时间才能被人们看到,光线从月球照射到地球大约要用两秒半的时间,我们仰望天空观赏月亮,但实际永远看不到现在的月亮,而是两秒半之前的月亮。

      想像在地球上放一架时钟,在月球上放一架时钟,设想把它们的时间调整一致,你只要在月亮与地球中间安置一个信号灯就能做到这件事情。这样光线可以用1.25秒的时间同时照射到地球和月亮上的两架钟表上。两架钟表必须定位,用这个办法可以看到同样的时间。

      现在请你想象乘坐在每小时60英里的列车里行驶,列车旁边有一辆卡车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与你并行,从列车窗里向卡车看去,显然卡车在以每小时10英里的速度快于你。

      对于列车来说这是真实的,但对于光线来说就不是真实的。因为无论你以怎样快的速度旅行,光线的速度总是每秒钟18.6万英里。即使你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一半,光到达你(与你并行)的速度仍然是每秒钟18.6万英里,而不是你想象中的每秒钟9.3万英里。

      这会得出什么推论呢?回来看看地球与月亮上的钟表,现在想像第三架钟表放在一个速度极快的火箭上,信号灯从月亮上发出去,而火箭从月亮朝地球飞去,火箭上的钟表将不会与月亮上的钟表保持同步,因为火箭离月亮越来越远,离地球越来越近,换句话说,月亮上的钟表与火箭上的钟表有了不同的时间。两架钟表都准确无误,但是两架钟表有了不同的时间,除非火箭达到了光速才可以与月亮上的钟表保持同步。由此可见,时间不是处处相同,取决于你运动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你与其物体的参照关系。爱因斯坦表明,你运动的速度越接近光速,你的时间走得就越慢。绝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不再行得通。

      这样我们可以推论,一架精确的钟表在地球的赤道上走时,比放在南北极同样精确的钟表走得要慢一些,当然走慢的时间量非常微小。

      从狭义相对论出发,爱因斯坦发展出关于万有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取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表明,宇宙包含着有限的能量,如果你燃烧什么东西或者-什么东西,并不能增加宇宙里的能量总量,它只是从一种形态转为另一种形态,宇宙能量的总量依然保持恒定。事实上,能量驻留于物质之中,能量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根据这个概念,爱因斯坦推导出著名公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E=mc2)。这个理论概括了宇宙间所有的运动和创造。这个理论解释了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天体怎样燃烧释放能量,万有引力怎样弯曲光线,宇宙有怎样的弯曲空间,宇宙怎样膨胀。爱因斯坦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我真的做到了用纯粹的思想领悟现实,像古人梦想过的那样。”

      爱因斯坦著作里让人震惊的是他的文体的优美和计算的简练,其中没有像其他科学家著作里常见的脚注和含糊之处,显而易见地轻松简洁,他推演出的公式使人类“更接近造物主(Old One)之秘密”,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上帝”。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理论,尽管他自己的工作修正着量子理论,他写信给马克斯·玻恩(Max Born):“量子力学毫无疑问是言之成理堂而皇之的,但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我,量子力学还不是靠得住的。这个理论尽管说得很多,但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造物主’,我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神是不玩骰子的。”

      量子理论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它保持着与先前的物理学的种种联系,如果相对论可以处理大尺度物质的问题,量子理论只能处理小尺度物质的问题,量子力学处理对象小于原子层次。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持,曾声言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宇宙间最小的单位。科学家们习惯于运用原子的观念,直到他们发现比原子更小的粒子。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粒子没有确定的行为方式,而是或然的随机的,所以这些比原子还小的东西表现出不确定性。海森堡(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表达了这个性质,即这些粒子的波动性、粒子性、空间位置等不能通过实验同时加以确定,物质从根本上来讲是不确定的,必须放弃绝对的概念。

      当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研究处于各自的领域时,它们之间不能吻合。现代物理学面临的任务是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

      爱因斯坦在早年就拒绝人格化的上帝,他也拒绝任何原教旨主义者对《圣经》的解读,如果说爱因斯坦追随某种宗教的话,那就是斯宾诺莎(1632-1677)的泛神论,当爱因斯坦面对宇宙时,他怀有一种宗教式的敬畏。他写道:

      人生的含义是什么?或者,所有有机体生存的含义是什么?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全都暗含着一种信仰——一个看不出自己和他人生活意义的人,虽然未必是不幸的,但他的生活几乎就是不够格的。

      爱因斯坦承认自己是有着“深深的信仰的人”。他的信仰感情是“我们难以洞察的某个事物存在的知识,极其意味深长的理由和极其光辉灿烂的优美,只能以它最基本的形式接近我们的理性。”爱因斯坦钻研非常核心的宇宙问题。他的惊人发现让人们不停地追求科学的真相。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