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人。正是由于这些作品所引起的卢梭和父亲之间的无数次的交流,才在卢梭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种子,形成了倔强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
在卢梭的一生中,每逢这种从幼年起就培养起来的性格不能发挥的情况下,就会使他感到特别苦恼。卢梭每读到一位英雄的传记,就把自己变成传记中的人物;读到那些使他深受感动的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形象,就两眼发光,声高气壮。他想像着罗马和雅典,感觉到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在一起生活。每当在书中读到凶恶暴君的残忍,或是那邪恶僧侣的阴谋诡计的时候,卢梭真想不惜万死去把这些无耻之徒宰掉。
有时候他看到一只公鸡、一头母牛、一只狗或是其他畜生侵害别的畜生,他往往会跑得满身大汗去追它,或用石块去砍它,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恃强凌弱。这种感情是卢梭的天性。周围的人们用“魔鬼般的倔强”来形容他的不屈不挠。
在他当学徒的时候,由于酷爱读书,常常被师傅窥见而遭受毒打,他用眼泪和鞭痕换取知识。奴隶般的学徒生活,没有使他自由不羁的性格就范,反而越来越激起他的反抗。但在卢梭十分高傲的性格中又具有非常温柔的一面。不受约束的性格又表现出优柔怯懦,软弱与勇敢、犹疑与坚定的双重矛盾性格使他平时性情腼腆温顺,但在-奋发的时候却是异常激烈、高傲而不可驯服。
卢梭的灵魂里存在着一种最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从他那有着柔弱与坚强两种因素的血液的同一泉源里淬砺出来的。
卢梭终其一生勤奋刻苦学习,表现出惊人的毅力,甚至在重病缠身时也不中断。他碰巧弄到了一本拉密神父写的《科学杂谈》,反复读了上百遍,并且决定拿这本书作为他的学习手册。他说:“虽然我的身体状况欠佳,或者说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逐渐引向研究学问的道路上,而且,我虽然每天都认为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日,但却更加奋勉地学习起来,就好像要永久活下去似的。
别人都说这样用功学习对我有害,我却认为这对我有益,不仅有益于我的心灵,而且有益于我的身体,因为这样专心读书的本身对我就是一件乐事,我不再考虑我的那些疾病,痛苦也就因此而减轻了许多。”
卢梭具有特殊的智力,善于掌握各门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比较各种互相冲突的学说,用理性的天平判断每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卢梭的著作中,精辟的见解、雄辩的风格令人击节称叹,而这正是得力于这种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卢梭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如他的文字一样雄辩。他是一个腼腆而不善交际的人。在沙龙中所需要的是对答如流,而他却拙于言词;在沙龙中必须能轻松而机智地讨论最重要的问题,而他却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全部精神都集中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冲突上。
卢梭在上层社会的沙龙里显得寒酸。如果换成另一个人,就可能卑躬屈节,阿谀奉承,同流合污,但卢梭的个性优势就在于他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们企图把卢梭改造成为一个典型的沙龙人,一个小型的伏尔泰,那简直是一种徒劳。卢梭之所以成为卢梭,是因为生活、环境、血缘、遗传和教育早就造就凝固了他的个性。他是让·雅克·卢梭,他永远是让·雅克·卢梭!
卢梭喜欢孤独。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能有创造。
在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时候,为了描写原始野蛮生活,他竟独自一人躲到圣日尔曼森林里去思考。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卢梭完全抛弃了上流社会的所作所为,对幽静产生了特别的爱好。从这时候起,孤独一直伴随着卢梭。
1756年4月,卢梭厌倦巴黎生活避居离巴黎不远、临近蒙莫朗西的“退隐庐”。其后6年的退隐生活中,卢梭写作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斯》等脍炙人口的名著。
在写《孤客漫步遐思录》的时候,卢梭已几乎是彻底隐居了。专制势力以敌对的态度对待他,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这更加强了卢梭离群索居的愿望。《孤客漫步遐思录》是卢梭晚年的寄托。他把晚年的孤独与沉思投入了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敌对势力成全了他那向来喜欢孤独的性格,也成全了他那种需要孤独沉思的工作条件。卢梭在《孤客漫步遐想录》里写道:
我从事的工作只有在绝对的隐居中方可进行,这需要长时间的、宁静的沉思默想,这是社交界的喧扰所不允许的。这迫使我有一段时间采用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以后我发现,从那时起,这项工作从未被任何力量所打断。只要有可能,我就在片刻之内,将自己整个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中去,毫不牵强,专心致志。在人们后来迫使我独自一人生活时,我发现,他们为了想使我的处境更惨,而将我隔离开来的举措,反而比我自己还要好地成全了我的希求。
做学问者,就要能忍受穷困。任何一味贪图金钱的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从没有过因考虑贫富问题而令他心花怒放或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从来不像世人那样看重金钱,甚至也从来不曾把金钱看做多么方便的东西。他觉得金钱本身是毫无用处的,要享受它,必须把它变成别的东西:必须购买,必须讨价还价,必须时常受骗;虽掷千金,难遂所愿。如果一个人非要称心满意不可,那不知要操多少心,惹多少麻烦。你必须结识许多朋友,找代理人,送佣金,东奔西走,伫候佳音,结果往往还是上当。
1750年7月,第戎科学院宣布卢梭应征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荣获首奖。卢梭声名鹊起,名扬法国。这篇论文的得奖和发表是卢梭一生的重大转折,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放弃对财富和荣誉的追求。他在《忏悔录》中写道:
“这个消息又唤醒我写出那篇文章时的全部观点,并且对这些观点赋予了新的力量,终于使我的父亲、我的祖国以及普鲁塔克在我童年时代灌输我心中的那种英雄主义与道德观念的原始酵母开始发作起来了。从此我就觉得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无视财富与和物仪而傲然自得,才是最伟大、最美好的。”
卢梭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些原则,在巨大声誉和唾手可得的财富面前,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保持绝不同封建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1753年,他创作的歌舞剧《乡村卜者》蜚声剧坛,宫廷演出此剧时邀他出席,他故意不修边幅地傲然出现于国王和贵族面前,以示怠慢。路易十五要亲自赐给他年金,他为了洁身自重,离开巴黎,拒绝接受。这种人格特征,也是卢梭-法律思想的境界比同时代其他启蒙思想家高出一筹的因素之一。
卢梭热爱自由,憎恶窘迫、依附别人。穷困经常逼迫他到处找钱,这是他生平最感头痛的事情。卢梭认为有钱的乐趣抵偿不了求钱时的痛苦,他有句名言: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卢梭在一生的坎坷不平和变化无常的遭遇中,常常无处安身,忍饥受渴,但他对豪华富裕和贫穷饥寒的看法却始终不变。他从来没有因为贫穷或怕陷入贫穷而发出一声叹息。权势与名利都吸引不了他,他没有什么野心,也没什么畏惧。任何认真读过《忏悔录》的人,恐怕都能记得这样一段鞭辟入里的话:
“我感觉到,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我的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思方式产生出来的,也只有这种运思方式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长。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得好些。企求成功的欲望纵然没有把我送进纵横捭阖的小集团,也会使我尽量少说些真实有用的话,多说些哗众取宠之词,因而我就不能成为原来可能成为的卓越作家,而只能是一个东涂西抹的文字匠了。不能,绝对不能。我始终感觉到,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才能是光彩的和可敬的。当一个人只为维护生计而运思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的全部才华都来自他对要处理的题材的热爱,只有对伟大、对真、对美的爱,才能激发卢梭的天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天赋的职责在于维护真理,不管成就如何,奋斗的本身就是一种永不会使他失望的酬报。他由衷地从心灵深处喊道:
“神圣的、白璧无瑕的真理,我为你献出一生,不,任何时候我的偏私都不会凌辱我对你的忘我的热爱,不论是钱财,不论是恐怖都不能改变我对你的热烈的崇拜,我的笔任何时候都不会拒绝你的任何要求,除了类似复仇这样的东西之外。”
卢梭的心灵充满对真理的热爱,卢梭的人格充满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要是没有这种热爱和关切怎么可能写出这样让人们激动的文字呢?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本论的第一句就向世人坦白了他的写作动因:
“我要论述的是人,而我所研究的问题启示我应当向人们来论述,我想,害怕发扬真理的人,是不会提出这类问题的。所以,我不揣冒昧,在给我以鼓舞的贤达者们面前,为人类辩护。”
大凡为真理而献身的人,都早已把自己的利益乃至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依靠着他们的汗水、眼泪、辛勤甚至鲜血,人类的文明才得以进步。
卢梭就是这类人中的楷模。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