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京伊斯兰教协会办招待会 庆伊斯兰教古尔邦节
  • 侯耀文:相声界现在是鱼龙无首
  • 从腊八闹到元宵 老北京过年习俗大盘点(图)
  • 避免评书爱好者误解 刘兰芳:评书应弘扬真善美
  • 民乐金色大厅贺岁 要借华夏音乐宣传奥运
  • 刘兰芳弟子被指说情色评书 网民:内容太露骨
  • 戏曲活化石后继有人
  • 发现女书第一人周有光推荐神秘小说
  • 陕西9艺人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 达坂城成为王洛宾音乐文化重要传承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靠什么留住民间口头文学

      夏天的晚上,稻场上,槐树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这是许多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这种风景,如同刻印在脑海中的画卷,随岁月流逝而一页页翻过。

      口头民间故事曾经是最为鲜活、最有生命活力和原生态性质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不胫而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凝聚着异常丰富、令人惊叹的民族精神,透露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心灵,蕴含着发人深思的社会哲理。

      斗转星移,世事巨变。由于现代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电视网络媒体的冲击,农业文明向着工业文明快速转型,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的民间文艺,尤其是口头文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槐树、茅屋被崭新的楼房所取代,土堆上的月亮也早已不是“秦时的身影”。乡村会讲故事的“外婆”老了、少了,听故事的人更少了、散了。

      民间故事的生态环境令人焦虑,民间艺人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人担忧。民间艺人曾用口述的方式延续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他们大都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者或是惟一传人。我们如何握住他们的手,给以温暖和呵护,不让口传心授的民间口头文学成了断线的风筝?

      在古老的手工生产氛围中编织起来的讲故事艺术,在现代渐渐经散纬脱。许多民间故事家相继过世,后继者却寥若晨星。每一位口头文艺家,都是一座无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