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京伊斯兰教协会办招待会 庆伊斯兰教古尔邦节
  • 侯耀文:相声界现在是鱼龙无首
  • 从腊八闹到元宵 老北京过年习俗大盘点(图)
  • 避免评书爱好者误解 刘兰芳:评书应弘扬真善美
  • 民乐金色大厅贺岁 要借华夏音乐宣传奥运
  • 刘兰芳弟子被指说情色评书 网民:内容太露骨
  • 戏曲活化石后继有人
  • 发现女书第一人周有光推荐神秘小说
  • 陕西9艺人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 达坂城成为王洛宾音乐文化重要传承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靠什么留住民间口头文学

    无形的口头文学图书馆,他们的存续关系着口头艺术的传承,他们的身上兼具着双重生命。如果散落于全国各地的民间故事家相继离去,也就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些珍贵的口头艺术珍宝将人亡音消。

      我们不能漠视民间艺人的当代命运。民间故事给了芸芸众生最为鲜活的文化滋养,口头文学内包含有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记忆,浓缩着已经和正在消失的时代侧影,凝聚着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这是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

      现在,虽然我们有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创建了国家级和省一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了民间故事乡、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艺术大师评选,开始了民间文化普查登记整理,资金、机制有了一定保证,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终究还是缺少民间文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去延续民间艺人活泼的生命。尽管我们知道,保住民间艺人才可能留住岌岌可危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民间文化薪火才可能活态传承。可是很多时候,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从我们身边飞速流走,看着一座座“书库”烟消云散,看着口头文学自生自灭,而我们又无法挽住他们的手,无法让它们鲜活地生存。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历史与当下的时差。如果不能统筹规划、思考和解决,有朝一日,身处趋同时代的民族文化,个性符号将越来越少。只有当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后人的生活、血液中鲜活流动之际,人们欢欣蓬勃的态度本身才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最忠诚守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刘玉琴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