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2月19日电(记者陈建强)杨柳青镇是我国四大名镇之一,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明清时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也为一时之大观。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天津市西青区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用于杨柳青文物修缮、保护。为了留住这些千年古镇的文化“根”,从去年起,西青区投资3.2亿元,将居住在杨柳青4万多平方米老镇区的2100户居民陆续腾迁,并将每个大院、胡同、街道都按历史原貌复原。他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清式营造法”施工修复。精美的建筑、绚丽细腻的彩绘,将使修复后的刘家大院、曹家大院、董家大院、周家大院等总共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古建筑,再现昔时“大宅门”的风采,凸现明清风格的“明清街”和“御河人家”景观。据介绍,竣工后的这些古代民居还将辟为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民间花会、年画的专题博物馆。
许多到杨柳青观光的游客,在对西青区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古镇文化遗存的明智之举大加褒扬的同时,也存有一丝隐忧:“修旧”究竟能有几分“如旧”?原汁原味的“古镇风韵”能否单靠这些“如旧”的建筑来承载?在旅游产业利益驱动下的“统一规划”,会不会落入“仿古”的窠臼?行走在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