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仅剩剧种台州乱弹的前世今生(图)
  • 《昆曲六百年》 98岁倪传钺讲述秘史
  • 异域风情再唱响首都 新疆宁夏民族歌舞争奇斗艳
  • 粤东农村小戏调演在惠州成功举行
  •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黄道婆》再现千年尘封历史
  • 掌门人澄清金庸杜撰 武当并非出自少林
  • 赵良山:中国吹埙第一人
  • 中秋节的起源
  • 广州举办农村文化欢乐节 评农村民间艺术家
  • 中国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令人惊叹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故宫蟠龙宝座下月进京 木雕传人忧后继乏人

    年轻的“历史文物”。它就是东阳人为之自豪的故宫蟠龙宝座“克隆版”。

      记者到东阳的时候,宝座尚未最后完工,完整的龙椅是由地平、龙椅、屏风三大部分组成的,目前正进行到最后的上漆贴金过程,龙椅和屏风都被拆了下来,一个零部件一个零部件地上漆。

      即便如此,记者还是感受到了龙椅的威严气势。首先就是几乎占据了整个场地的“地平”——也就是放置“龙椅”的高台。地平高1.16米,由粗大的松木穿方而成,上地平,需要走7步台阶,上了地平,还要走约5米才能摸到龙椅。而据木工师傅丈量的数据显示,宝座连地平整体宽9.4米,长8.2米,高5.7米,因此没有一个车间能放得下它,于是,制作人员在室外的大场地上搭建了一个钢制大棚。

      在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以1:5比例制作的蟠龙宝座样品。即使是样品,龙椅的雕刻手艺也精湛到了极点,龙椅的靠背和扶手由13条形态各异的蟠龙首尾相连而成,盘根错节。龙椅背后高大屏风顶部盘踞的9条龙也是各有特色,整件作品庄重优美、金碧辉煌。很难想像,在如此小的一块木头上雕出20多条形象逼真的龙,要倾注何等心血?


    木雕师傅正在给龙椅上漆

      打败全国高手揭下“黄榜”

      长长的头发、优雅的气质、严谨洒脱的办事风格……今年已41岁的黄小明与记者事先想像的艺术家形象如此吻合。自幼酷爱绘画,16岁就从事艺术雕刻的黄小明可以称得上是东阳当地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

      关于仿制故宫龙椅,在东阳流传着一段“翁婿同时入选故宫维修工作”的佳话。

      黄小明的丈人何福礼,是金华著名的竹工艺大师。2005年1月,何福礼接下了故宫倦勤斋的修复工作。当时,故宫博物院在四川、江西等地寻找竹编艺人参与故宫大修,但都因为手艺失传而未有人选,直到找到何福礼这位惟一身怀绝技的中国竹工艺大师。

      去年,故宫修皇极殿。殿内原本有一张清乾隆年间制作的蟠龙宝座,现存放于沈阳故宫。此番重修,故宫博物院想在皇极殿内安放一张与原作一模一样的龙椅。为此,故宫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木雕高手,故宫专家还特地暗访了几处木雕之乡,得到的答复大多是仿制龙椅难度太大,其中很多手艺已经失传。故宫给前来“揭榜”的单位和个人每家一张相同的故宫龙椅局部图案,要求按照图纸做出样品。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入围者,随后参加国务院招标办举行的招标会。在专家三番五次地考验及考察下,从东阳山村里走出来的黄小明杀出重围一举中标。

      一时间,关于翁婿俩分别以竹编和木雕手艺同时进入故宫,为家乡争光的佳话传遍了整个东阳。

      “做旧如旧”遭遇技艺挑战

      与记者说话的间隙,一位木雕师傅拿着一块“地台贴花”样品前来咨询,黄小明找出原版“地台贴花”的图片,发现图片上的贴花中央的圆珠子已经掉了。经过反复查找资料,并与木雕师傅讨论,黄小明决定还是要将圆珠子添上去。“补上这个圆珠子才是完整的乾隆宝座,不过这个圆珠子的弧度还不是很漂亮。”几分钟后,师傅又拿着修改过的样品让黄小明核查。谈话还没到半小时,这位师傅就进出了三四趟。

      像这样反复对照图片,不断更改木雕样品,已经是黄小明一年来的家常便饭。

      自从去年1月一举中标后,黄小明一直没闲着。雕条龙容易,但要雕出200多年前那种风格的龙,可不是容易的事。

      整个宝座没有一处工艺是简单的:屏风木工结构极为复杂,而龙椅的靠背和扶手上有13条龙“凌空盘旋”,玲珑剔透,支撑点很少,同时又要保证牢度;地台是一层层地往上做的,分量很重,也有很大难度。

      跟原先自我创作的作品不同,这次“克隆”乾隆宝座,容不得任何个人发挥。来不及回味中标后的喜悦,黄小明立即投入到蟠龙宝座的采样和制作当中。

      为了还原200多年前乾隆宝座的原样,他三上沈阳。拍照、测量、制图,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黄小明一点不敢马虎。为了研究清楚宝座所有的结构,他甚至钻到宝座底下进行测绘。“我们一共有三个人去沈阳取样,原版椅子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被我们测量过了。”在黄小明的电脑里,乾隆宝座的图片存得满满的。制作过程中,这些测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一点疑问,可以马上打开电脑里的图片资料查询。

      传统木雕工艺濒临失传

      据了解,乾隆年间集聚京城的工匠们用了整整3年时间,才雕刻出皇极殿的龙椅,200年后在东阳,黄小明带领的70位工匠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复制出了蟠龙宝座。

      8月29日,故宫木器修缮专家郭文通等人专程来到东阳验收,他们用了“完美”两字作为这件复制品的总结词。

      面对专家组的肯定,黄小明很谦虚。“那些荣誉都是别人给的,我只是尽我所能。”谈话间,黄小明脸色变得有些深沉。“这次复制宝座,通过跟老祖宗的比较,发现前辈的木雕结构复杂,很严谨,难度十分大。”在制作宝座的过程中,黄小明和手下的工匠们不止一次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屏风框架有斜度这也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还有很多线条框,在外人看来应该很简单,但内行人知道复杂和难度,实际雕刻时对我们的考验是巨大的。”

      “很多木雕技术都在渐渐失传,所以让现在的工匠自己创作容易,但复制老祖宗的作品反而难了。”黄小明说。

      东阳木雕工艺后继乏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术报》就曾经掀起一场讨论:中国工艺美术是会不断发扬光大,还是只能进入博物馆供后人观赏?如今这个问题也严峻地摆在东阳木雕人面前。

      这些年,东阳木雕整体形势发展势态良好,记者了解到,目前东阳的木雕业从业者约有2万人,木雕生产厂家200多个,国家级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3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1位。这个数目在全国来说算比较高的。从年龄结构上看,木雕从业者大多是40岁一代的青年工艺美术师,但20多岁的年轻人几乎为零。

      “现在我们想带徒弟都没有人肯来啊,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木雕了。木雕手艺在本地失传。成了我们最大的后患。”黄小明举了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木雕技校每年招两个班,100多人,但是报名的人非常多,学校只好先进行考试,择优挑选特别好的学生进来。当时的学生们也能静心学习,现在这批学生都是东阳木雕界的骨干了。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愿意到技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听说一年能招20来个人就不错了,而且根本不用考试。”生源问题成了学校最头痛的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急功近利,而木雕学习时间很长,出师更难,谁愿意花那工夫?本地条件稍微好点的年轻人都不愿学手艺,因此我们只能到贫困山区去招人,而且前提条件还是要包他们找到工作、有饭吃。”面对工艺手艺传承将出现断代,黄小明也很无奈。

      目前,黄小明打算通过办学来寻找继承人。“我有计划开办一个木雕培训学校,到西部省份去招生,包教学和工作分配。也许那边还有人认可学一门技术也是工作。”


    作者:贺一祺 高丽莎

    千龙网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