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声音记录行动”将于9月20日正式启动,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前期准备,初步确定要记录的声音分八大类:口技类、号子类、民歌类、器乐类、说唱类、商贩叫卖类、史诗吟唱类、仪式诵经类等。
该项目总负责人康保成教授指出,有些声音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比如号子声,
是“举重劝力”之歌,先秦文献就有记载,至今流传了3000年以上,是最原始的“歌”,但现在城市化程度越高,这些声音就消亡得越快。“把留不住的、有价值的声音留住,把这些声音代表的文化留住,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
万事万物皆有声音,什么声音才有幸被选中记录下来呢?康保成说,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遗产价值、艺术价值和可再开发价值。“首先要考虑其遗产价值。我们要记录的是一种流传久远,带有若干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在某一阶段的精神创造,目前快要消亡的声音。濒危程度越高越要率先记录。第二,它要好听,如果不好听,即使有遗产价值,也难进入我们的选择。以后建成资源库,很有意义,有需要就可以到这里找”。
康保成教授直言,声音记录行动最大难题就是人手不足。“采集过程中,不仅要录影录音,还要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要专业人士才能胜任,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经过专门培训。其次,对濒危程度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