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庆祝百年华诞 中国越剧艺术节10月绍兴举办
  • 湖北一学者提出牛郎织女传说源于襄樊
  • 把有价值的声音留住
  • 京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网上征意见
  • 庆百年诞辰 2006中国越剧艺术节十月亮相绍兴
  • 各执一词 中国十多个地方宣称是牛郎织女发源地
  • 绝技难传 民间艺术面临断代之痛
  • 梁山高龄老人以莲花落娱游客(图)
  • 专家:中国剪纸艺术申遗势在必行
  • 东盟艺术亚艺节唱主角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广东阳江挽救文化遗产:咸水歌不能就这么没了

    各人唱法各有不同,有达十余种唱腔。

      “咸水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文化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源于三个因素:一是劳动生产,这类咸水歌跟劳动号子差不多;二是生活交流,比如男女恋爱、事情问答,以对唱形式为主;三是民俗活动,如“哭嫁”,“哭奶”,调子有点怪异,历史上只有“疍家”有这一风俗习惯。

      据《广东通志》上记载,疍家人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长年与风浪搏斗。数千年来,疍家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有关专家表示,疍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疍家文化起源的研究是对中国民俗风情研究的一大推动。

      为切实挽救“咸水歌”,阳江在今年七月举办了全市首届渔歌大赛后,又于今年八月评选出阳江市首个“渔歌之乡”,获此称号的阳东县东平镇将代表阳江市参加广东省“渔歌之乡”的评选,并以此作为挽救“咸水歌”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咸水歌不能就这么没了!” 阳江市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阳江将紧紧抓住全省“渔歌之乡”评选的契机,在渔歌活动最活跃的东平等地方开展系列相关活动,以点带面,使阳江“咸水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历史上活跃在四大渔港及周边的“咸水歌”重焕生机。

      据了解,阳江目前正在加紧“咸水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有关部门也借此次全省“渔歌之乡”参评之机,有计划铺开多种工作,如挽救渔歌序幕,学习多种调式,加大歌手培养力度等,使阳江的渔歌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