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是宋代皇家传下来的。1957年、1963年、1965年,“千角灯”的三次展出轰动了南粤。然而时光荏苒,事隔40多年,当年的三位制作者之一张森已经不在人世,另外两位张金培、尹全也都是87岁、84岁的老人。2004年,广东启动了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两位老艺人为了让这一民间瑰宝重放异彩,不顾年迈体弱,凭着超人的记忆,带领家人日夜奋斗了8个月,终于使“千角灯”重现人间。然而,没过不久,老艺人尹全也因病辞世了。89岁的张金培成了制作“千角灯”的最后一位传人。
说起雷州“姑娘歌”老一代传人李莲英,梁文伟一脸遗憾。就在广东民协准备为她申报候选人时,90多岁高龄的李莲英撒手人寰。幸好她的资料收集得比较完备,而且弟子符海燕也正传承着“姑娘歌”的衣钵。虽然抢救民间文化传人的工作很辛苦,但让梁文伟感到欣慰的是,“千角灯”和“姑娘歌”的传人资料收集完整,而且传承人都得到了老一代传人的真谛。
罗学光说,国家花这么大的力气为民间文化传承人树碑立传,正是因为传承人是民间文化遗产的灵魂,抢救了传人就是留住了文化传承的血脉。民间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面临的困难如此巨大,以至于抢救工程成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工程。
许多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2005年8月,东莞市樟木头镇的“麒麟戏钱鼓”获得了中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日前又被选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作为麒麟舞艺术发展重镇的樟木头镇,已经没有人懂得扎麒麟头了。“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麒麟纸扎艺术的失传,让樟木头镇许多人心生遗憾。“舞稻草龙”是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传统的民间艺术。每年的正月初一,或者有农户家发生猪瘟、大旱大涝等情况,村里都会组织舞稻草龙活动,以驱灾降瑞、保佑出入平安、家人健康等。在上世纪中期,汝湖镇的村民还有不少人会编、会舞草龙。然而短短几十年,当地会编、会舞草龙的只有几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人,舞稻草龙技艺濒临失传。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像“佛山木版年画”和“广东剪纸”,等发现并赶去调查、取样、论证的时候,已经“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梁文伟痛惜地说:“佛山木版年画和剪纸,有着很深的岭南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是民间民俗的产物,是从农耕时代至今仍存活着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群体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色。广东的‘蛋家’世代居住在水上,以船为家,他们使用的年画和剪纸就独具特色。2005年,我们正想赶到佛山澜石镇‘海燕水上居委会’拍摄资料时,却被告知水上居委会已取消,水上居民也已全部迁居到陆地上了。”“蛋家”的木版年画和剪纸随着“水上居委会”消失而消亡了。更让梁文伟唏嘘不已的是,曾主创过22米长大型剪纸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佛山剪纸老艺人林载华,没赶上为抢救工程拍摄资料和技艺操作的真实记录,便于2004年逝世了,为历史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母体。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当下显得如此急迫。
良徒难觅“绝艺”难传
为了将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传承、发扬下去,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人守住清贫,耐住寂寞,默默地隐忍着,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然而,由于一些民间技艺的传承条件极为苛刻,加上现代文化的冲击,严重阻碍了年轻人对民间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延续。一些大师空有满腹经纶,一手绝艺,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徒弟。因为许多民间技艺不仅是吃饭的手艺,也是一门艺术,承继人仅仅能吃苦耐劳还不够,还得有天赋,有对艺术的悟性和追求。
广州的牙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南越王墓中就曾出土过牙雕文物。宋代的时候,广州工匠已能制作出三层且层层可转动的牙球,被称为“鬼工球”。广州牙雕的传人、现年82岁的翁荣标,他的父亲翁昭早在1915年,就创作过25层的牙球,还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过金奖。由于牙雕学成很难,没有十几年的苦功夫,别说自己设计作品,连雕刻技法都未必能掌握全,因而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以至于雕刻大师不得不感叹:“传技术容易,传艺术难。”
饮誉海内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的潮州木雕,由于有的工艺采用传统师带徒这种传承方式,出现了用工难找的情况。虽有大师热心招徒,但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缓慢、行业效益偏低,乐意学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最近,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曾就潮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与潮州工艺美术大师进行了对话。大师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是关键。无论是一把泥土或一块木材,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关键不在材料而在人,在于艺术家的水平。”
日渐式微的民间技艺重焕生机
令人欣慰的是,广东“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抢救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得许多已经濒危的民间文化物种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整理,日渐式微的民间技艺得到了重焕生机的机会。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和湛江市博物馆馆长冯兆平首次提出了“关于立法保护并培养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建议案”,希望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以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多次指出:“文化不仅是精神的需求、教育的需求、传承的需求,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被列入首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佛山木版年画和广东剪纸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佛山木版年画“冯均记”的传人冯炳棠与儿子冯锦强建立了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冯氏木版年画作坊,这是广东目前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画,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齐名的古老民间技艺,又延续了“香火”。
目前,佛山木版年画正走上一条民间工艺展示、旅游产品开发、博物馆展览的综合之路。如今,佛山出现了剪纸热,剪纸进入了课堂,一批外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领事夫人也爱上了剪纸。
东莞“千角灯”也再现辉煌,2005年,获得“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并荣获“中华第一灯”的美誉。按祖辈的规定,制作“千角灯”的工艺不能外传。但为了让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世代相传,张金培老人欣然把设计原理、制作工艺等传授给年轻一代。
梁文伟告诉记者,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工作仍在进行中,所申报的7位候选人有待专家审核后给予命名。让我们期待着。
链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自2005年起至2007年3月,在全国实施“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的抢救项目。该项目拟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开展各民族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再由民协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省推荐的民间文化传人中具有杰出才能、技艺和成就的民间文学讲述人、民间艺术传承者、民间工艺美术师的候选人进行评定和命名。
首批将评定与公布100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对杰出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对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及其成就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与研讨,给予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和总结;对其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其社会影响;组织讲课、授徒、教学的方式,促进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技艺传承。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组织对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1979年以来,我国开展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的工程,共有5万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参与全面深入的普查。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已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1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字资料50亿字。(辑自羊城晚报、人民网)
光明日报 张景华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