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自去年初启动以来,已将北京京西古幡乐、安徽民间花鼓灯、河南传统庙会文化等39个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列为保护试点。这是记者从正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我国悠久文明积淀下来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包括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及其他艺术,这些都切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研讨会上说,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口头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据介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基本实现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其间,从2004年至2008年为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2014年至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