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抢救濒危民间文化 39项目入工程试点
  • 《诗经》传统文化典籍作品至今在湖北房县传唱
  • 古乐重回潭柘寺(图)
  • 秭归县基本摸清民间文化家底
  • 家中建窑烧琉璃20年
  • 中国城市遗产保护:留住老街真实生活
  • 广西河池:千面铜鼓将敲起 仫佬山乡齐放歌
  • 贵州加速苗医药建设 苗医药理论体系研究全面展开
  • 200年前绘制的贵州少数民族图谱出版
  • 老北京礼俗:送礼就送全聚德鸭票子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走进豫西天井窑院

    ,这六孔窑洞里西侧和北侧的三孔住着人,东侧和南侧三孔是放粮食和杂物的仓库。靠东边的拐角处,是出路,一条两米宽的斜坡道从土门洞穿过,由院里绕到外面的大道上。观察了半天,我突然生出疑问:如果夏天暴雨倾盆,这个低于平地五米的天井怎么排水?王老汉轻松地笑了笑,指着院里东南侧的一个花池说:“喏,那个地方是排水池,下面有十来米深的一个渗水窑,院里的水都流进了那儿。”我恍然地点了点头,敢情我们的祖先早已经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排水问题呢。

      说话时,王老汉的儿子收工回来,跟我们打了个招呼后,提着农具打开了一扇窑门。我紧追过去看里面的究竟,进了去,看到窑洞大约有四米宽七米深,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窑洞的外侧放的是犁耙绳索,再往里则放着铁铣锄头之类的农具,还有些是竹制的筐子、筛子。再走进另一个窑洞,是小两口居住的地方,靠门口摆着油光发亮的梳妆台,旁边有一套双人沙发,光洁的白石灰墙上贴着各种现代画,有F4的小组合照,还有巴乔的广告画。再往里有一帘花色的帐幕,拉开帐幕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席梦思双人床。我坐在床沿上晃了晃,开玩笑说:“真像个宾馆呀。”陪我来的县通讯组的同志说:“这里有时候比宾馆还好哩。无论冬夏,窑里的气温都在21摄氏度左右,冬天不用暖气也不冷,夏天不用空调电扇也不热,冬暖夏凉,非常好。”他介绍说,窑洞本身就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加上平地下落了5米,使温度保持的更加均衡了。

      走出窑洞,县上的同志眉飞色舞地告诉我,王家的窑洞是直窑,也叫桶子窑。村民们的窑洞各具特色,有的是连套窑,就是一个窑洞与另一个窑洞套在一起;有的是拐弯儿窑,就是进了窑洞后往左或往右一拐,里面别有“洞天”。还有的窑洞开挖的十分讲究,就像城里人的单元房,把卧室、储藏室和小客厅连为一体,真可谓独具匠心,各显神通。

      不过,王老汉说,现在这种民居正在逐渐减少。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种苹果栽烟叶,收入普遍增加。有了钱的农民当然还是羡慕地面上的楼房砖房,于是,一户户从地下迁升到地面上,而天井窑院却慢慢地被他们丢弃,这一特色民居即将成为历史。难怪近两年,有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赶来抢拍抢录天井窑院的镜头,说是抢救中华文化遗产。据说,中央电视台还抢拍了一套电视资料,以备将来考究黄土文化时作参考。

      走出天井窑院,我深为我们的祖先因地制宜的民居精神而自豪,他们创造了历史,才使得炎黄子孙能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而留在我们肩上的是更重的担子,因为我们要借祖先们的智慧创造未来,让一个伟大的民族更加辉煌。(金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1月10日 第七版)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