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00年六月二十二日,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在清理洞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从中出土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多件。这些文献被称为“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古代的学术海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饮食资料。这使我们有机会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看看当时的敦煌人吃什么?怎样吃?请看本报记者张冬梅与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启安先生的访谈录———敦煌属于干旱的沙漠性气候,但由于紧靠祁连山,以祁连山雪水为源的党河、宕泉河、疏勒河等流经敦煌,给敦煌带来了丰富的地下水,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记:高先生,从敦煌文献看,当时敦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饮食结构?高:敦煌人的食物原料以农业、牧业产品为主,以发达的园林和一定的采集、狩猎食品为补充,是较为完善的食物结构体系。它满足了敦煌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敦煌归义军政权能长期独立存在的物质基础。
记:丰富的水资源是否给敦煌带来了发达的农业?敦煌人的主食都有哪些?高:考古证实,敦煌的农业开发相当早。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敦煌就有了加工原粮的石磨器。根据敦煌文书记载,唐五代至宋,敦煌种植的粮食作物中,麦类有小麦、大麦、青稞、罗麦、荞麦等;壳类有粟、黍、粳米;豆类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