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实甫撰写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戏曲作品,剧中那“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词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的最美好的祝愿,也成为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可惜流传下来的极少。《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剧中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叙述了少女崔莺莺寄居蒲州普救寺,与一位姓张的书生相恋,后来又被张生遗弃的故事。至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后称“董西厢”),则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得美满的结局。至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则又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以改写,尤其注意剧中人物性格的描写,把崔莺莺既向往爱情,又怕违反封建礼教的矛盾心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西厢记》高超的艺术成就,被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录鬼簿》)。元代杂剧多为一本四折,但《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共二十折,在形式上十分特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其中王实甫《西厢记》影响极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