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1981年在湖北大学有一个讲演,谈到古音问题,强调要懂平仄,不然就会出错。王先生说:“我记得在二十多年前,有位同志在杭州图书馆里发现了岳飞的一首诗,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是《池州翠微亭》,是一首七绝:‘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向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按照那首诗的格律来看,应该是‘好水好山’,如果是‘好山好水’,就不合平仄,不合诗的格律。因此我用不着到杭州去看他是不是抄错了,就能够断定他是抄错了,因为岳飞虽是一个名将,同时也是一个文人,他不会写一首七绝都不合格律的。”王力先生后来在天津一次的讲演中也举了这个例子。“好山好水”是仄平仄仄,“马蹄催趁”是仄平平仄。“山”对“蹄”,都是平声;“水”对“趁”,都是仄声。按“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就不合律。“好水好山”中“水”与“山”对调就是“水”对“蹄”(仄对平),“山”对“趁”(平对仄),这样就合律了。“好山好水”是顺口说出来的,像山歌,不像文人写的诗。受王先生演讲的启发,我也常用平仄知识去推敲别人转引的古典诗词,也有两次收获。
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东皋杂录》云:“鲁直《嘲小德》有‘学语春莺啭,书窗秋雁斜’。后改曰‘学语啭春莺,涂窗行暮鸦’以是知诗文不厌改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按格律,修改后诗句中的“鸦”是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