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平四年刻于摩崖之上的刻石——《郑文公下碑》中,即可查找到“隐、聪、乱、与、随”等20个与现代规范文字相同的简体字。这个“隐”字的书法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了,沿袭到唐、宋或更晚,依旧在应用,四部丛刊用明钞本景印的唐《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七中“丁隐歌”并序中“隐君姓丁氏,字翰歌”,也是用此“隐”字而不用“隱”,清乾隆进士管松崖书写的杨宜崙墓志(《文物》2000年8期)也出现这个“隐”字。不知何时“隐”字渐被隐没,而一直到现在规范文字时又被翻检出来。有说宋代活字印刷问世,为方便木刻活字,出现了300多个简化字,可见现在应用的简化字,确实还是有来历的。
今年岁初在海南,有日访海口“五公祠”(祠为纪念被谪在海南岛的唐、宋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所设),瞻仰一番,行至一“拜亭”,见亭内立宋徽宗所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碑石高大,有两米半以上,内容乃宣扬道教,诏建神霄宫,书“瘦金体”,难得一见。诏文中有“統御神霄,監視萬國,无疆之休”,又“摹勒立石,以垂无窮”之句,其“无”字,不书“無”,他用的“无”字恰恰又与现代规范文字完全相同。记录照相后,拜访设在祠内的海口市博物馆,张馆长送我一份申报《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材料,接过翻阅,不禁哑然,文字打印稿上居然将碑文中的“无疆”、“无窮”误转为“無疆”、“無窮”,恰与上述原本“隐”字转成了“隱”字,显得一样尴尬。
古人书文中的避讳很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神者讳等等。苏东坡祖名序,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徽宗是皇帝,在此碑上不书“無”而用“无”与避讳似乎无关,《周易》中“無”字俱作“无”,并有好几处用“无疆”两字,宋徽宗在此诏碑中用“无”字,可能沿袭《周易》之书写规则。《说文》称:“无”为“無”之古文奇字。虽则为盖古通用,但用法上似乎还是有些规则的,如流传的宋徽宗《闰中秋月》诗帖页中所书“乘此能無赋咏篇”句中,并不书“无”而用“無”。在考古文物中,除上述神霄玉清万寿宫碑中书写“无”字外,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辽代刻经中《一切佛菩萨名集卷第六》通计一千三百尊,凡佛菩萨名称前两字,一律均书“南无”而不书“南無”,如“南无作欢喜佛、南无法上称佛”,而凡是佛菩萨名字中的“無”字,如“南无無垢臂佛、南无無有香佛”又不用“无”。又金代刻经《大藏教诸佛菩萨名号集序》中一切佛菩萨名称如“南无宝月佛、南无無垢佛”,也有这种规则的用法。北齐摩崖刻经中也有隶书“无”及楷书“无”字(《文物》2003年5期)。唐初《妙法连华经》卷(《文物》1978年6期)中也用这个“无”字,有“斯人福无量、得无量功德”等句子。敦煌莫高窟晚唐、五代壁画(《文物》1978年12期)中有“南无救苦观音菩萨”榜题,也用此“无”字,可知这一“无”字一般多用在表示至高无上的称谓中以示敬仰。
徽宗是个昏昏然的亡国之君,自崇宁、政和以来,一直沉迷于道教活动,政和七年(1117年)令将全国天宁万寿观改建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宣和元年(1120年)京师神霄宫建成,徽宗亲自撰编和书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命京师神霄宫立石刻碑,以碑文赐天下摹勒立石,于是神霄玉清之祠遍于天下。现存海口市的这块碑刻,应该是宣和年间的刻石,此碑原置于府城北三清观内,后世多次迁徙,“文革”后移至五公祠。宋王朝南渡之后,徽宗诏书颁行天下的石刻几被毁尽,海口地处隔海之疆,此碑石才幸免损毁。现有的神霄碑,只有两通,另一通在福建莆田元妙观三清殿东侧,但不如海口市保存得完整。此两碑在《寰宇访碑录》中未见记载,仅记载山东泰安有徽宗御制宣和元年《万寿宫诏》碑。
宋徽宗赵佶在-上昏庸无能,但在书画方面却有精深造诣,他的字体称之为“瘦金体”,是我国古代书法中极有艺术价值的一种书体。《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共有392字,字体约4厘米见方,它是一块保存“瘦金体”书法艺术的珍品。其“无”字之书写法,一方面反映了徽宗笃信道教、奉祀和崇拜至尊的理念,并且也证实历代文字书写的变化与应用是有源有头的。
寻访到这块碑石,又让我琢磨起来。中国的文字演变,两种字体的相互渗透看来也有历史岁月,但大凡这种渗透都出现在书法中,书法家是狂放不羁的,凌云健笔意纵横,以他们的精、气、神创造了美学,也在“气生势,势生形”中创造了新字。我们今天受惠着简体汉字的便捷,不能不感谢历代书法家传承与创新的光辉灿烂的书法艺术。(陈晶)
来源:《文汇报》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