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美食家本源自陆文夫同名小说 已成常用词
  • 中华名楼大观(组图)
  •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医
  • 男左女右的由来
  • 巴金笔名由来:为纪念在法国留学时一自杀室友
  • 甘露寺舍利
  •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 中国古代的分餐和快餐--双膝着地分案而食
  • 宋慈与《洗冤集录》
  • 唐朝人怎样喝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22个人口较少民族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下,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63万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

        这22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他们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十个省(区)。除福建省,其余九省(区)的人口较少民族相对聚居在西部和边疆地区的86个县(旗、市)、238个乡(镇)、640个行政村。有16个在边境沿线的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人口较少,大多地处边境地区和偏远地区,多数跨境而居,绝大多数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聚居在以乡、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22个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原因,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没有通电、通公路,没有小学、卫生室和安全饮用水等;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一些民族呈整体贫困状态,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发展水平同其他民族相比差距较大。(新华网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