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将至,祥霭遮天,紫气东来,举国欢腾,上下一片和平景象,不少人的家门口又贴起了大红色春联。这种流传了1000多年的迎春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最近东岳庙等地又开始向市民免费赠送春联。借着年劲儿,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了解到千多年来春联传承的历史和故事。 起源:从门神演变而来
有关专家介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门联、联语。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国文字和书法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新春时节,贴在门侧的又叫春联,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美好愿望。
传说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是古代画门神的木板,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式,而后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为宋代诗歌添此名句之时,桃符已在向春联过渡。
春联很讲究平仄相间,音韵和谐,要有对仗、对偶等,不仅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也要相应,自然成趣。一般为上下两句,每句一般为五字或七字。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每副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一般大街门外的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