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气地说了一大篇。大意是:要春天的白牡丹蕊十二两,夏天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在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研好,再要雨水这天的落水十二钱,白露这天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天的霜十二钱,小雪这天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成龙眼大的丸子。薛宝钗在这里提到的春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五个节气。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不仅用于农事活动,而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的发祥极为久远。据《易·系辞》记载,伏羲氏仰观府察,观河图、洛书而画卦。河图、洛书中已明确提出四时五方、八卦九宫概念,内含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及八节(二至、二分、再加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内容。
我国三千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上已有十三月的名称。《尚书·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阴阳历并用。
在春秋时代,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到了《礼记·月令》和西汉刘安所编著《淮南子·天文训》里,就已有二十四节气了。西洋到如今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名称。
节气的规定方法有两种。一种叫“恒气”,一种叫“定气”。“恒气”以一年的1/24为准。“定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准,每隔黄经15度一个节气。古代用“恒气”定节气。北齐(公元550至57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不均匀。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创造了推算“定气”的方法,可惜当时未能实行。唐代僧一行采用“恒气”来注历,而用“定气”来推算日月交食。到清代时完全改用“定气”,并流行至今。
明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器乐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者矣”。春秋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所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统要看星宿的出没来决定,天文常识就很普遍。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像“清明下种,谷雨下秧”,这类谚语和九九歌流行以后,一般老百姓就无需仰观天文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西洋在巴比伦时代和希腊罗马时代,也用阴阳历,和中国是一样的。不过同一时代我们的历法要比希腊罗马时代来得进步。在战国时代我们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西洋到了我国西汉末年的时候,历法还非常混乱。到罗马凯撒皇帝定了儒略历,历法才入了轨道。
二十四节气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光是一种历法,而且和气象学、物候学、农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节气文化。因此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堪称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发展是再恰当不过了。(北京晚报
周家斌)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