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常言道:水火无情。历史上,皇城四门都曾遭受过火魔的袭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丙寅,承天门遭受雷击起火被毁,后来重建。祟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九日,李自成放火焚宫,承天门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并改名为天安门,寓意天赐平安。太监曹吉祥及其从子曹钦谋反,放火烧东安门。东安门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次年重建。1912年2月27日,袁世凯策动兵变,放火焚东安门。西安门1950年12月1日因用火不慎发生火灾被毁。
《大清高宗皇帝实录》卷一一五四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十四日,谕“地安门外被火房屋,相距地安门甚近,该步营兵丁尚能保护地安门外,甚属勇往。著施恩所有保护地安门人等,每人给银二两,以示鼓励。”这项记录表明:乾隆皇帝是重视对地安门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表明,地安门在历史上曾险些被火焚,幸被救护而未殃及。
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1924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早年,地安门内设置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门,诸如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还有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
北京皇城大体是一个方形的城垣,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约2790米,围绕皇城转一圈儿,十八里有余。明《武宗实录》曾有记载,皇城之外设有72座岗亭,每个岗亭驻守10名官兵,共720名官兵,专门负责环城保卫,尤其是夜间巡逻,每天从起更时开始,便由这批官兵分批编组摇着铜铃、带着腰牌,沿着皇城根巡逻。从长安右门到地安门是巡城的一半。地安门外有18座红铺,驻守有180名官兵,可见警卫制度之严。地安门往昔为禁地,普通百姓是不得随便出入的。清朝推崇古制前朝后市,地安门商贸活动比较活跃,市场繁荣。但是,皇城之内为皇上宸居,诸王在内居住,汉官大臣是禁止在皇城以内居住的。早年,地安门外竖有一通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如果有谁跃马扬鞭而过,则被视为欺君之罪。因此,假如把地安门内的皇家世界比喻为天上,那么,地安门外的什刹海一带就是人间俗世了。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古老的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在50年前被拆除是一件极大的憾事。据报道,目前,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以及北京人文奥运计划的实施,北京城北中轴线的整治和保护已经提上日程。市政府有关部门和西城区已经开始着手编制北中轴线的整治保护方案,同时复建地安门已经作为北中轴线整治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整治保护方案中,围绕地安门的交通道路组织方案近期内也将组织论证。
看来,北京地安门的复建已经指日可待。这将是城市建设中一件得民心的好事。复建地安门将会给北京市民带来吉利,恢复一处历史景观。 (北京青年报
王铭珍)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