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耐人寻味的至元通宝
  • 上善若水的含义
  • 厚德载物的含义
  • 收官还是收宫
  • 爆满还是暴满
  • 可笑之极还是可笑至极
  • 家谱和家谱的起源
  • 东单西单的名称来历--只因牌楼单崩儿一个
  • 代替三跪九叩大礼--扣手礼的来历
  • 雍正的龙袍不褪色之谜:金龙用纯金丝绣制(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西山脚下究竟有多少皇家园林

    709年),原为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四月,康熙皇帝应胤禛之请,来圆明园观赏牡丹花时,在牡丹台首次见到了胤禛12岁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留下祖孙三代皇帝同聚一台的佳话。

      雍正即位之后,扩建了圆明园。圆明园曾有两块匾额,一块由康熙题写,挂在“九州清宴”的前殿“圆明园殿”;一块由雍正题写,挂在圆明园的正门大宫门上。

      乾隆即位之后,再次扩建了圆明园,并按下江南时所见苏、杭园林景物,移植仿建了许多景点。

      万寿山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园中主体建筑,是为庆贺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次年60岁大寿而特建于万寿山前的“大报恩延寿寺”。

      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园,并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清代入关后的10个皇帝,有3个是死在“三山五园”的

      清代宫廷,对城里的皇宫,素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说。因皇宫布局庄重呆板有余,生气灵秀不足,只适于举办展现皇权威严的典礼仪式,不宜于日常居住。先祖为白山黑水之间游牧民族的满族皇帝,酷爱有山有水的西郊园林。自“三山五园”相继建成以来,他们住园的时间,远多于住在皇宫的时间。为此,当年在各园的显要位置,都建造了供皇帝接见大臣、处置朝政的行宫正殿。如香山静宜园东大门内建有“勤政殿”;玉泉山静明园南大门内建有“廓然大公殿”;畅春园中路建有“九经三事殿”;圆明园“出入贤良门”内建有“正大光明殿”;就连专为皇太后祝寿而建、乾隆自己宣称每来游览从未过夜的万寿山清漪园,也在东大门内建有“勤政殿”。
     
      清代入关后的10个皇帝,有3个死于“三山五园”。其中康熙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眨┧烙诔┐涸扒逑槲荩赫实塾谟赫臧嗽露?1735年10月8日)死于圆明园九州清宴殿,道光皇帝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死于圆明园慎德堂。此外,在英法联军侵华期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也是于咸丰十年八月初八(1860年9月22日)由圆明园开东大门仓皇出逃的。

      ■乾隆在圆明园东侧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形成了“圆明三园”

      乾隆继雍正之后,再次扩建了圆明园,并将雍正命名的十四景,扩充为四十景。乾隆特别将自己12岁时首次见到祖父康熙的牡丹台,命名为四十景之一的“镂月开云”,又将昔日祖孙三代欢聚的牡丹台宫殿,改建成香楠木大殿,命名为“纪恩堂”(见乾隆《御制纪恩堂记》)。

      当时的圆明园,在大门外广场两翼,还建有六部、九卿、八旗各衙署的驻园值房,俨然成了第二朝廷。大臣们为了就近上朝,也纷纷在圆明园附近买园建宅。圆明园以南的海淀镇,至今仍有个“军机处胡同”,即因当年曾有军机大臣的临时居住、办公场所而得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在圆明园东侧的水磨村(此村原有由水力推动的磨坊)地段,增建了长春园。长春园之得名,缘于乾隆即位前,曾由其父雍正皇帝赐居于圆明园中的“长春仙馆”。长春园内,建有一组由西洋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等设计的法国枫丹白露式宫殿,俗称为“西洋楼”。乾隆三十五年,乾隆皇帝60岁时,曾在《御制长春园题句·序》中说,希望自己能至少再活25年,以做满60年皇帝,届时将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做太上皇,在长春园中养老。后来乾隆果然在做满60年皇帝之后,传位给儿子嘉庆皇帝,自己又做了4年太上皇,活到89岁,成为中国200多位皇帝中的长寿者之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在长春园以南增建了绮春园,形成了彼此相连,共有一百余景的“圆明三园”。后来慈禧太后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一度重建圆明园时,曾在绮春园旧址兴建了部分殿堂,并将绮春园更名为“万春园”,以庆贺自己即将到来的40岁大寿。

      如今,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南大门上悬挂的匾额,仍按乾隆时期的旧名,题为“绮春园”。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为迫使清朝投降签约,一把罪恶的大火,烧毁了全部“三山五园”。“圆明三园”中的一百余景,均化为残山剩水,只余下巨石零落的“长春园西洋楼”遗迹,以其百年不倒的倔强,见证着往日的辉煌和曾经的苦难。

        (北京青年报  陆元)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