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上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了能够使从南方北上的货船直抵元大都城内,元朝郭守敬修建通惠河,将隋代大运河的北端向西延伸,自元大都的东南角进入城内。所以,通惠河就成了京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而崇文门正是这条人工漕运进京的枢纽,把对来往客商接受检查、缴税的关卡建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崇文门税关的设立,使得崇文门在京师九门当中具有特殊性。过去,在北京有“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说法。意思是京师九门中,只有崇文门与其它八门不同,它的城楼上敲的是钟而不是打更敲点。因为崇文门是税关,也是漕运的终点。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停泊在崇文门外的运河上,等候检查和缴纳税金。钟声要比点声响许多,能传到远处的运河上。这样,即使人声鼎沸,船上的人也能听见开城、关城的声音,一切都是为了税收服务的。
在明清两代和民国的早期,崇文门的地位比较显赫。当时北京共有二十座城门,每个城门都有各自的专用,不能相混。崇文门因为设有税关,所以它是皇府开支和皇室消费的重点经济来源。宫廷里的武备院、翰林院、军机处等部门以及皇上、太后们的生活起居费用,也都依靠崇文门的税金解决。而崇文门税关的设立,造就了崇文门外的发达经济和繁荣景象。当时东南的漕粮、供品、土特产、地方上进京的赶考举人、海外水路的奇珍异宝、陆路来的商品货物,都在崇文门附近汇聚。
繁荣
税关火了镖局、庙会和花市
商贸往来离不开保镖,于是这里就有了“大刀王五”的源顺镖局;而京城缺不得名角科班,梨园子弟公所就立在喜神庙。崇文门外寺庙众多,几乎是三步一寺、五步一庙。有名的比如圣泉寺、弥勒庵、药王庙以及伊斯兰教的礼拜寺等等,因此庙会也很多。明清时期,花市的三处庙会在京城都有名:一处是火神庙,一处是灶君庙,还有一处是东北角的蟠桃宫。每到开庙之际,全城的百姓都到这里进香和游乐。
清代时“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所以在税收方面,崇文门的地位最高。崇文门税关是整个北京城的总税关,清代诗人查嗣有诗云“九门征课一门专”,说的就是崇文门税关的特殊地位。外地来的商货必须在此纳税,方可入北城贸易,加之关吏十分苛刻,向商贩索取大量银钱,因而这一税关收入很多。
税关之设,使往来商旅十分难堪,但这对花市的发展却起了特殊的推动作用。居住在京城的客商,使花市一带自然形成兴隆的客栈业,过往于花市的商贩们,购得大宗的绢花,把这一京师特产传递到四面八方,而花市诸多客栈、大车店就地承揽为客商托运货物的业务。这样,生产、销售、托运在花市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扩大了花市与外地的经济的交流。
崇文门一带历史上有会馆一百五十余处,有同乡会馆和商业会馆之分。会馆多的原因有三个:崇文门地区离贡院较近,会馆可方便应试举子科考;清朝时期,政府特定不得在内城建筑会馆,故会馆在崇文、宣武兴起;崇文门税关自明成化二十一年颁布“京师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以来,各地商人纷纷在辖区内兴建商业会馆。
经历元、明、清三代,崇外花市先形-口稠密的居民区,至清乾隆中期形成火神庙集市,从此真正开始了它作为南城商业中心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崇文门税关仍是北洋政府的摇钱树,直到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才取消了崇文门税关,1930年彻底取消了税关,结束了崇文门以税关之苛而使人“望门生畏”的历史。
名词解释
文明门崇文门
哈德门
崇文门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一直存在的城门。它位于今崇文门内大街南口处,东距正阳门约三里。其城楼面阔5间,约39.1米宽,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式城楼,屋顶是灰色筒状绿琉璃瓦剪边。
崇文门是京师九门之一,元代称文明门。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南城墙南拓0.8公里,仍辟文明门,为舟车客商往来的枢纽之地,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成。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瓮城,改名崇文门,取《易经》“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寓意崇尚文德之意,与宣武门相对称,左文右武。
崇文门还有一个俗称,叫“哈德门”,因元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哈达”与“哈德”谐音,天长日久,口口相传,就演变成了“哈德门”、“哈大门”、“海岱门”等名称。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铁龟就在瓮城左首镇海寺内,“崇文铁龟”之名响遍京都。
来源:法制晚报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