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海白塔奇妙仍存世间 肚里都装了啥宝物?
  • 揭秘特殊符号 京城著名景观的数字之迷
  • 北京城门往事 宣武门门洞刻着后悔迟(图)
  • 继承古代造园艺术传统 北京三海的历史
  • 天山北麓唯一现存的石窟寺
  • 西海固的文化现象
  • 黔南青岩镇古风依旧
  • 独自行走之倦梦徽州
  • 走进澳门主教座堂(图)
  • 返朴归真 行愿无尽――访赵朴初故居(组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北京城从一处高丘 一池湖水到几代王朝的中心

    做燕京,其来源就在于此。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出现了战国局面。齐、楚、燕、秦、韩、赵、魏等七国纷争交战,史称“战国七雄”。据文字记载,燕国的大将军乐毅,曾经写过一份《报燕王书》,书中说他奉命攻打齐国,一路上百战百胜,最后连齐国的老窝都给端了,不仅夺得了七十多座城池,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金银财宝。乐毅在报告中兴奋地说,齐国宫中的宝物,已经摆放到燕国的宫殿里去了,燕国蓟丘上的草,也已经长到齐国的水田里去了。瞧瞧,这位乐毅将军是多么得意。

      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也发生在这段时期,其幕后主谋便是燕国的太子丹。怎奈秦王命大,躲过了一劫,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雄心剧增,一举统一了中国。秦王建立秦帝国之后,称始皇帝,也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原先的燕国被划分为六郡,蓟城为广阳郡的治所,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和经济贸易中心。

      20世纪70年代,北京白云观西墙外,尚存一处长着蓟草的高丘

      公元386年至534年间,北魏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写了一本书叫《水经注》。书中不仅对蓟城的由来做了解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大意是说,蓟城的西北角有块高地叫蓟丘,所以这座城镇就叫蓟城。除了郦道元的解释之外,从命名的角度上来看,这个地名跟曲阜、营丘等地名一样,都顺从了以地理特点为城镇命名的风俗习惯。从词源的角度上来看,古代的“丘”有田地和住所的意思,所以蓟丘也可以指一块有人居住的地区。后来这个丘逐步发展扩大,最终形成了一座都邑。

      从景观的角度上来看,蓟城地处永定河流域,河水形成的莲花池附近有一块高地,高地上长满了蓟草,天一暖和便盛开出无数的紫蓟花,非常显眼,所以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称为蓟丘,蓟丘附近的城镇,也就随之被称作蓟城。20世纪70年代,北京宣武区的白云观西墙外,尚存一处长着蓟草的高丘。据考古学家说,那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有人甚至说,北京城是从一处高丘和一池湖水发展起来的。

      幽州出现在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诗中

      到了隋朝,蓟城这片地方经济发展,逐渐人丁兴旺,成了涿郡的中心城镇。改朝换代之后进入了唐朝,也就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涿郡改称幽州,但蓟城仍然是幽州的一个大都市。公元696年,即武则天当政的那个时候,大诗人陈子昂随军出征来到了幽州。他登高望远、百感交集,随即吟出了一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美丽的幽州景色触动了诗人的情怀,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但诗人却万万也想不到,这块神奇土地的未来是那么的灿烂辉煌,后来竟然成为了泱泱大国的首都。

      陈子昂诗中的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是燕都蓟城北部的一座门楼。该门楼的遗址距离现在的蓟门桥不远。此外,陈子昂还有一首诗叫《蓟丘揽古》,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也可以说明那个时期的蓟城的确有一个蓟丘,也许还不止一个。

      契丹族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之后改国号为“辽”

      唐朝的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朝政混乱不堪,经济衰败得一塌糊涂,一时间群雄四起、兵荒马乱,有权有势的人纷纷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先后形成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小朝廷,史称五代。其中的后唐有个节度使叫石敬瑭,他为了当皇帝,与北方的契丹族密谋,串联起来攻打后唐的军队。

      打败后唐军队之后,这位石敬瑭就把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从北京到大同这一带割让给了契丹族,自己跑到河南当儿皇帝去了。为什么说石敬瑭是儿皇帝呢?因为石敬瑭写信给契丹皇帝,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并行父子之礼。不但如此,以后每年他还要接受契丹皇帝的诏敕,并且向契丹贵族进贡献礼。

      契丹族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之后改国号为辽,将幽州定为陪都,称南京,又叫燕京。什么叫做陪都?陪都就是首都之外的都城。为什么叫南京?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契丹族来说,幽州就是它的南方都市。

     金朝皇帝完颜亮命人做城建规划,在燕京建新都城,称为中都

      1115年,吉林的女真族酋长阿骨打,率兵攻打辽国得胜,在黑龙江的阿城建国称帝,国号为金。在此之前约50多年,五代时期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他打回汴梁城,废了小皇帝柴宗训,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及他的家族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消灭了其他小朝廷,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早已故去,北宋的皇帝宋徽宗派人联系金国,要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辽国。

      不料想宋、金两国打垮了辽国之后,金国铁骑却迅速调转马头,一翻脸把北宋给灭了,就是陷害忠臣杨家将的那个北宋。继而金国又打败了南宋,就是杀害名将岳飞的那个南宋。至此,强大的金军不仅占领了燕京一带,而且一直打过了黄河、长江。

      1151年3月金朝皇帝完颜亮,命人做城建设计规划,要在燕京的基础上,建造一座新的都城。1153年,完颜亮看到新都城已经建好了,便把国都从黑龙江的阿城,迁到了燕京,立燕京为中都,使这个地方第一次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

      金朝皇帝最早钦定“燕京八景”

      1189年,金朝换皇帝了,由世宗完颜雍的孙子完颜璟继位。这位完颜璟可不简单,堪称金朝皇帝当中,汉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他不但诗词书画、古玩鉴赏样样精通,而且对景观也颇有研究,著名的燕京八景,就是他最早钦定的。如今这八大名胜古迹大多数依然存在,只是部分名称发生了一些变化。后来清朝乾隆皇帝钦定并亲手题写的“燕京八景”是:琼岛春荫、太液秋风、金台夕照、蓟门烟树、玉泉趵突、西山晴雪、居庸叠翠和卢沟晓月。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了中都城,烧毁了金朝的皇宫

      到了1211年,发生了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蒙古的成吉思汗异军突起,发兵攻打金军并多次围攻中都,逼得金朝皇帝只好在1214年舍弃中都,逃到了河南开封。

      没过多久,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了中都城,烧毁了金朝的皇宫,遣散了金朝的留守官员。在金朝的留守官员当中有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个人叫耶律楚材,先为金朝的左右司员外郎,后为元朝的中书令。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呢?因为他的坟墓是一个很重要的北京历史见证物。

      耶律楚材生于1190年,死于1244年,字晋卿,晚年号玉泉老人,佛号湛然居士,是元代著名的大-家和精通儒学、佛经的大学者。耶律楚材死后葬在玉泉山东麓的瓮山泊畔,也就是现今的颐和园昆明湖边。耶律楚材的墓曾经遭到过破坏,几度被毁被挖,历尽磨难。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遂将耶律楚材的坟茔迁往昆明湖东岸重修,又在其墓冢前建祠堂三间,供塑像,题御诗,树墓碑。现在的耶律楚材墓,在知春亭不远处的一座小宅院内。

      成吉思汗的军队于1215年攻破中都之后,放了一把大火将城中的皇宫夷为平地。在此后的40多年间,中都虽然不是首都了,但它仍然是华北地区军事、交通和经济文化的重要城镇。1246年,历史上著名的高僧万松行秀在这个地方圆寂。万松和尚生于1166年,是金末元初著

      名的佛学大师,上面提到的耶律楚材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万松和尚圆寂之后,他的弟子在现在的西四附近为万松行秀修建了一座八角七级薄砖平顶塔,塔高一丈五尺,正面有青石匾额,上刻五个大字,“万松老人塔”。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先修琼华岛,又筑广寒殿,建造大都城

      1260年的一天,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路过中都皇宫废墟,看到四周平坦宽阔、草肥水美、绿树成阴、景色宜人,气候不冷不热,空气不湿不燥,于是拍板定案要在这里营造一座大都城。忽必烈先是修建了琼华岛,然后又建造了广寒殿及其他一些宫殿。到了1267年,忽必烈下令大兴土木,正式动工建造大都城。18年之后,1285年,忽必烈的理想终于实现,元朝的大都城建成了,燕山脚下的这座古城又成了一国之都。

      朱元璋派明朝大将徐达北上,攻落元朝大都城,改名为北平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并派大将军徐达北上,攻打元朝的大都城。徐达占领元大都之后,将这座大都城改名为北平。过了3年,朱元璋将北平赐予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并封朱棣为燕王,燕王府就设在元朝的隆福宫旧址。1403年,朱棣即位当上了明朝皇帝,开始筹备迁都北平的事情。

      朱棣把北平改称为北京,着手扩建北京城,规模超过元大都

      朱棣先把北平改称为北京,然后扩建北京城。从1406年到1420年,前后总共修建了15年,北京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朱棣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北京,城中心为紫禁城,即宫城。宫城的外面是皇城,有四个城门。皇城的外面为内城,有九座城门。内城的外面原本还要再建一圈城墙,但因财力不足,只好在内城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有七座城门的外城。这就是老北京人经常念叨的“里九外七皇城四”,统共是二十座城门。

      明朝的北京城已经很繁华。昔日地处荒郊野外的万松老人塔此时湮没在街道、民宅饭馆之中,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几乎被遗忘。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个叫乐庵的和尚到京城来了。

      有一天,乐庵和尚去西四附近的寺庙办事,走着口渴了,到路边一家酒店讨水喝。酒食店里很热闹,人声嘈杂、座无虚席,客人们喝酒猜拳、吆三喝四,桌上杯盘狼藉,地上酒坛成堆,墙上挂着猪腿腊肉,后厨的小伙计在墙砖上“噌噌”地磨着菜刀。

      乐庵和尚没理会这些,他注意到这家酒食店的后墙有些不对劲儿,不是平的,而是层层的台阶,像是砖塔的底座。再仔细一瞅,他看见墙根处歪靠着一块石额,上写五个大字:“万松老人塔”。乐庵和尚看见这块石额,倒头就拜,放声大哭。酒店里的人都惊呆了,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乐庵和尚边哭边把万松老人的事从头到尾跟大家说了一遍。酒店老板听完了乐庵和尚的话赶紧叫人把石额擦净摆正,把砖墙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摘了。他还吩咐小伙计:“去,买块磨刀石去,以后不准再碰这座砖塔。”可是老板还得在塔下做生意、过日子。怎么办?乐庵和尚只好到处募捐筹集资金,尽可能地抢救这座砖塔。

      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清朝皇帝顺治正式宣布定鼎燕京。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诏书,拨款修葺万松老人塔,把原来的七级薄砖塔用新砖包裹起来,用叠涩砌法将塔身加高为九级,并在平顶上加装了一个塔尖,还在塔南侧嵌了一方纪事石刻。重修之后的万松老人塔高15.9米,四周有庙产,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总面积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25.5平方米。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第二年的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的2月12日,清朝皇帝宣统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时候再看看老北京,万松老人塔又一次荒芜了,塔顶长满了野草。1927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先生,发起了“万松精舍”筹资活动,对万松老人塔进行了全面整修,加筑了围墙,新建了门楼。由于原先的石额已经丢失,叶恭绰先生亲笔在门楼上题写了石额“元万松老人塔”,并请附近广济寺的僧人代为照料此塔。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殃及北京,城中不少房屋都被震坏了,万松老人塔的塔尖也被震落在地。有关部门马上对这座古塔进行了加固修整,将落地的塔顶重新安装就位。1986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出资再次修缮万松老人塔,在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元代七级塔身。

      现在的万松老人塔虽然仍被围裹在商家、住宅之中,但塔身完整无损、坚固挺拔。它经历了760余年的沧桑,至今依然屹立在西四南大街砖塔胡同的东口。万松老人与耶律楚材,一对杰出的良师益友、两处保存至今的墓地,成了十分珍贵的北京城史见证物。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波海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