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蜡记饭馆以及东岳庙门西牌楼根北的香蜡纸码店买些祭供的东西,然后再逛庙。当时东岳庙的山门(因修路已拆)是歇山式绿琉璃瓦三开间、红墙、汉白玉石拱券门,中门上有石匾额书“敕建东岳庙”。门前是花岗岩大条石铺就的广场。一对大石狮、一双旗杆分列门的左右,沿街东西各竖立一座木制三间四柱七宝顶的大牌坊,广场中央还有一座双层塔顶三足双耳宝鼎香炉。还有两棵国槐,如两把巨伞分立大门两旁。
其实农历正月二十八才是泰山神的诞辰。可早在十五就开始了祭拜的活动,为二十八做铺垫。整个的齐化门外大街也就热闹起来,光说庙门内外两侧,沿墙排列着鳞次栉比的各色小摊儿,卖小吃的有茶汤、豌豆黄、切糕、油炸鬼、烧饼、羊霜肠、大糖葫芦……卖玩艺儿的有空竹、风筝、风车、糖人、面人、泥人、玻璃牛喇叭等,卖手工艺品的有绒花、绒线、绢花、绢人、年画、剪纸窗花、古玩等等,杂耍有变戏法儿、套圈、杂技、耍猴、踢毽子、中幡、唱大鼓、蹦蹦戏、梆子、唱太平歌词、耍叉、高跷、汉船、狮子会等等,还有供放生用的鸟、鸽子、小金鱼等等。至于香蜡、纸码、金银锞子随处都有摊子可买。对当时的我来说,逛东岳庙就是看这些热闹玩艺儿和买吃的。
■一个小鬼儿“哗啦”一声抖开手里的铁链,把踩中机关的看客套住脖子锁上
至于进庙门后,家人讲的什么三座门象征无极、太极、现世“三界”,还有什么“东岳庙的石碑数也数不清”;“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摸铜马儿,洗亮眼儿,想得贵子,打金钱眼”等,对我都没什么吸引力。直到过洞门牌楼(灵星门匾额书“宏仁锡福”),进瞻岱门看东西外稍间的哼、哈二将,心中煞是害怕,就不敢再参见东西里稍间的十太保。然后,沿着高约一米的神路(甬路)去东碑林,找石座上刻着的打着灯笼、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他都会向你面露微笑的小道童,原来那就是“机灵鬼儿”。再去西碑林,找碑首刻着两条镂空蟠龙的“透亮碑儿”和碑座石上刻着捅了马蜂窝后抱头鼠窜的一窝小毛猴——“不吃亏儿”的狼狈像。虽说都很有趣,但是,在这里也只有让成年人去赏心悦目了。只有上了岱岳殿西月台,看到那条带有“小金豆子”的台邦石,心里才感到惊奇:难道岳王真的能点石成“金”?听说不少人想发财,摸一下这条石就“灵”。然而,也有人趁人不备,抠下一块小金豆子,听说拿回家,不但不是金子,还会招来灾祸。其实,现在看这些小金豆子,只是些铜块而已。
来到岱岳殿,在“灵昭发育”、“庙宗昭贶”的匾额下,抬头瞻仰刘元所塑造的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两侍女、两中侍、四丞相、两介士时,深感神佛的高大、魁梧与庄严,简直会让你感到毛骨悚然。默默走过穿堂(那么多人走动,却是鸦雀无声,恍如进入无人之境)。进入东岳大帝与淑明坤德帝后的寝宫,面对被香火熏得黢黑的殿堂,高悬宫顶的“苍灵赞化”、“育德殿”匾额均被熏得暗淡无光,我觉得尽管有那么多人烧香,帝后也很寂寞,显得无奈而黯然神伤。在两庑七十二司诸神面前,有那么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不记得,却记住了那些牛头马面、无常厉鬼、夜叉妖怪,还有什么上刀山、下油锅、锯锯人、磨磨人、割舌、剜眼、控梳头油等等血淋淋的造形,太可怕了,在我幼稚的心灵深处留下极深的印象。还有带机关销销儿的:是一个小鬼儿“哗啦”一声抖开手里的铁链,把踩中机关的看客套在脖子锁上。胆小的主儿,真能吓破了胆。如今,这一切早已时过境迁,逝者如斯。
■东岳庙神像的修复全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锠主持
今天,重新踏进东岳庙的灵星门,已非往日的恐惧感受,心中早已无神无鬼了。再看瞻岱门里的“哼哈”二将也没什么可怕的了,就其新塑像而言倒觉得很温和,真的哼哈起来,可能也不会雷霆万钧。十太保的坐像又都显得小而平易,似乎与这高大的殿堂有些不协调。
从瞻岱门向里放眼望去,岱岳殿煞是恢弘,体现出中国传统“天子中而处”的礼制规范。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在中轴子午线上建起了神路街的琉璃牌坊、庙门、洞门牌坊、瞻岱门、岱岳殿、穿堂、育德殿、后罩楼及左右相对称的殿堂。说到岱岳殿,雄踞于25米长、19米宽的台基上,前后殿均有抱厦,殿后有一穿堂,通向淑明坤德帝后宫——育德殿。这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宫室浑然一体。俗话说就是前殿办公,后殿过日子,养妻生子。其宫殿为工字形格局,表现出宋元建筑形制的典型风格,堪称古建瑰宝。
东西两侧庑廊建筑都与中轴线规整的殿宇对称均匀地分布展开。所供神灵鬼蜮既有阳世间的仁臣如韩愈、岳飞、文天祥等,也有奸佞妄如秦桧等,以形象来宣扬“善恶有报”的历史永恒主题。东岳庙的七十二司构成了生死往复,善恶报应的系列群像,充分反映出道教生死循环的教义观,以此警示社会众生,如瞻岱门所悬挂的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东旁门楹联“阳是阴非,在尔心还想欺饰;假善真恶,到此地难讨便宜”。西旁门楹联“倚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瞒天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内容发人深省。现在东岳庙神像的修复全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锠主持。神像虽与原来有区别,近乎人化,但造型还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特别突出了神的平静,超凡脱俗,鬼的狰狞,阴森丑怪,增强了塑像的感染力。
甬路两侧碑林,现共修复石碑85座,中路正院共有碑89座。特为赵孟兆页所撰写的“张留孙道行碑”(俗称“道教碑”)加了玻璃钢防护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方面统计尚有碑180座,其中元碑一座,明碑32座,清碑99座,民国时期的石碑6座。真好像过去老北京流传的“东岳庙的石碑数也数不清”,“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也数不清”似的,不去专门调查清点,犄角旮旯的真的是无法数清。
过去东岳庙曾对促进齐化门外大街的经济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逛庙的日子就能盘活整条齐化门内外大街的商家、摊子。
考证链接
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原占地六万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出资兴建,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后经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形成由中院、东院、西院三院组成的规制宏丽的古建筑。庙内主要殿宇有岱岳殿、育德殿、广嗣殿、阜财殿、炳灵公殿、三茅君殿及七十六司庑殿等。
现存石碑九十余座,其中以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撰写的《张留孙道行碑》最 为著名。育德殿内陈列的天、地、水三官木雕像,成于明代成化年间,
堪称中国道教神像雕塑艺术的精品。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岳庙先后被学校、机关占用。 1995年12月将东岳庙中路正院收回,
收回面积19440平方米,古建房屋219间。1996年,国务院将东岳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规划,修复后的东岳庙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白仲俭
北京青年报)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