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腐乳厂原是清朝皇陵
  • 白塔寺旁 看小戏
  • 武英殿里的历史过客
  • 老北京老字号:广德楼、内联升、同仁堂
  • 卢沟桥自古与兵有缘
  • 织女河变成广场地道
  • 木樨地即桂花之地
  • 邱处机生日逛白云观
  • 国图分馆洋人设计
  • 被帝王们篡改的北京地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文化部新楼原是棱角坑

    实不少文人墨客,如报人金受申、编剧大家翁偶虹、北洋内阁总理朱启钤等,就时常到此野鹤闲游一番。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时常提到菱角坑这个名字。■也有顺着护城河从东便门、朝阳门、安定门、东直门乘船来的游客

      而当时的菱角坑,也确实是个幽美、可人的佳境,东南环水,鸭、鹅结伴成群,碧水中有如飘着片片白云,偶见鸳鸯戏水,西面依着护城河,中间是环岛,古槐遮日,北有宋家水窝子(专以卖水为生,前有水井,后有住家,同时又有饮马的水槽子,供过路的骡马等大牲口饮水),是夏日纳凉、避暑的胜地。几间茅屋草棚,门前用竹竿挑着“茶”字的茶社,引来不少的说唱名家。这其中就有当时唱文明戏的张笑影、段剑石、奎星垣(绰号奎老大)、小鸣钟等人,一到夏天,就来这儿演出《锯碗丁》、《春阿氏》、《秦香莲》等,引来无数戏迷,静观这些明星的演出。乐得静场而忘返,还得茶老板催喊:“该醒醒了,戏散了。”“啊!刚听出点味儿来。”“好么,都半天儿了,才听出点味儿来?爱听,明儿来吧,您哪。”当然也有白听戏还闲挑刺儿的主儿,就是那些混混儿、痞子,还常搅局。

      当然还有说书的,如袁杰英、刘继先、王杰魁等,说的都是人们爱听的,如《三侠剑》、《济公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等。每到茶棚开书时,整个大屋,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说到精彩处,更是悄无声息,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

      怦怦心动,仿佛就连树上的鸟儿也不啁啾了。

      当你听戏、听书听饿了,茶馆外有卖烧饼、油炸鬼、炸卤丸子、豆腐脑儿、灌肠儿、爆肚儿、羊霜霜的,也有卖冷饮的,如冰盏、雪花落、酸梅汤、扒糕和凉粉等等。当然也有卖日用百货杂品的。这里的游客既有本地久居的常客,也有顺着护城河乘着木船,从东便门、朝阳门、安定门、东直门乘船来的游客,游人到此,除了听戏、听书,还可以买些日用杂货。人们品茶纳凉直到太阳坠入西边的城墙下,就陆续打道回府了。■可就在此时(1988年),国家实行楼堂馆所缓建(即暂停一切国家的堂馆建设),文化部办公楼就此下马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大跃进的步伐加快,菱角坑被逐渐填平,建起了朝阳螺钉厂(后改为光电机械设备厂)、木箱厂、煤厂、电子显示器材厂的双峰门市部等。八十年代文化部就打算建办公楼,1978年开始打算征用十条豁口以北(即现在的保利大厦,原名天地大厦)这块地。国家分三批征地,建文化部及歌剧院,历时十年。1988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和王震参加奠基典礼,同时在潘家坡对面的菱角坑北缘建起了文化部宿舍,如郑小英、王铁成等一些文化人就住在这里。可就在此时(1988年),国家实行楼堂馆所缓建(即暂停一切国家的堂馆建设),文化部办公楼就此下马。

      直到1992年文化部办公楼的建设重又提到日程上来,有关部门提供了十七个市内繁华地点,如闹市口等,供文化部选用。主管基建的领导考虑到菱角坑文化部宿舍前还有部分空闲之地,北起三道中街的顶关庙、宋家水窝子,南到菱角坑的木箱厂,东临东中街,西望二环路。选这块地比选其他的地方投资要少。另一方面省时,绝不会像上次从1978年到1988年,光征地就用了十年。这次立项、设计、征地、拆迁198户,仅用两年(征地约9100平方米)。用了6900平方米建成“L”形文化部大楼,主体十五层,最高十八层,建筑面积32545平方米,投资3.3亿元。1994年4月开工,刘忠德部长参加了典礼,1997年年底竣工,成为这里的一道鲜亮的景观。

      文化部大楼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与周围的景色已融为一体,文化部和文物局均在此办公。“L”楼后建有中央歌剧院,舞榭歌台远胜于菱角坑的野台子,菱角坑已成为历史。(白仲俭 北京青年报)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