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的“风俗地理”版,最近连续刊发文章,介绍张之洞在白米斜街的故居及有关情况,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恐怕与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有些关系,因为该剧用了不少的笔墨,相当客观并正面地表现张之洞在晚清中国政坛上发挥的作用,所以引起人们对张之洞这个人物重新认识和探究的兴趣。
张之洞是河北人,1836年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进京会试,27岁中进士。但在殿试写策论时,张之洞的答卷有违程式,读卷官已将其打入三甲末尾,本没有点翰林之望了。在殿廷最后集议时,慈禧皇太后特别识拔,将他提升为一甲第三名,由传胪而改为探花。这是十分罕见的殊荣,而且也打破了多少年沿袭不替的惯例,即探花郎与状元、榜眼还不同,不仅才学见地文字都要好,还得是年轻英俊、相貌漂亮、风流倜傥之人。而张之洞的身材、长相与此标准相差很远,这就更是一个异数了,所以张之洞成为绝无仅有的“太后门生”,他本人亦沾沾自喜。由此造就了张之洞与慈禧太后和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君臣际遇。
就因了这重特殊关系,张之洞的仕途一直非常顺遂,从清流名士、词臣领袖而外任封疆,在两广、湖广、两江总督任上都干得有声有色。与比他名声还要大的清流名士张佩伦、吴大澄等或者获罪或者寥落的际遇相比,几有天壤之别。到1907年(光绪三十年)奉旨入京,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并以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