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紫禁城的数字之谜
  • 千年望京:望北京
  • 建炮楼金代佛塔险遭拆
  • 张之洞死在白米斜街11号院
  • 动物园里住过宋教仁
  • 送礼就送全聚德鸭票子
  • 康熙帝御赐香岩寺 乡民至今仍称香粉寺
  • 西山脚下究竟有多少皇家园林
  • 顾炎武祠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文化部新楼原是棱角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走访名人旧居:广州篇

    克服那一边》、《可恶罪》、《野草》等著作。
      
      邓世昌出生地小巷深处少人识
      
      在广州,除了有少数人知道在河南有个邓世昌纪念馆(邓氏宗祠)外,几乎没有人知道在海珠区宝岗大道的龙涎里那条小巷深处,就隐藏着这位民族英雄出生的祖屋。84岁的邓世昌后人邓老伯向记者介绍:“清朝期间的邓氏家族分成四宅,邓家的四房亲戚分别住在环绕邓氏祠堂的四所房子里。”
      
      顺着小路,我们依次走过了大宅、二宅和三宅,终于在三座前后相连的老房子前停了下来。“这三所房子就是四宅的住所,也就是邓世昌出生的地方。”
      
      然而,这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三座据说就是邓世昌出生地的房子正在被拆除!记者在现场看到,瓦砾和粉尘散落了一地,堆在门外的是大大小小的瓦片和木板。透过已经破损了的趟笼,记者看到这座门牌上写着“龙涎里9号之一”的房子已将近被拆完。
      
      陈寅恪中大故居屋前白色水泥甬道依然耀眼
      
      在中山大学中区的草坪上,一直静静地坐落着一幢两层高的红砖洋楼。阳光下,从屋前延伸出的一条白色水泥甬道显得特别耀眼,它提醒着每天匆匆路过的莘莘学子———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6年。
      
      在中大故居的木门上方,“东南区一号”的门牌清晰依旧。这幢建于1911年的洋楼,因由美国人麻金墨夫人捐资所建,故又称为“第一麻金墨屋”。从1953年起,这里一直是陈寅恪的住所兼教学教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陈寅恪教授晚年视力严重衰退,只能略辨光影,学校便专门为他在屋前修砌了一条小路,并涂上白漆,方便他辨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几位教授告诉记者,尽管时隔多年,但他们都记得,在当年求学的时候,都曾在那条小路上看到傍晚出来散步的陈教授。记者了解到,目前陈寅恪故居还没有对外开放,不过校方正积极为其对外开放做着准备。
      
      许广平故居高第街大宅门逢雨漏水
      
      位于高第街的许地孕育了不少风云人物,最为人们乐道的是,最终成为鲁迅先生伴侣和助手的“女中豪杰”———许广平。许氏家族作为广州的一个名门望族,更在许多老广州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沿着长长的高第街,我们终于找到许地这座“大宅门”。跨进这个曾经卧虎藏龙的“大观园”,记者发现里面果然别有洞天:这是一个脸朝高第街,背靠玉带濠而建的大宅院。据介绍,许广平1898年在这里出生,生活到13岁才离开。
      
      据悉,许广平的故居至今还没有对外开放。由于房子太旧,下大雨的时候还会漏水,1948年重建以后再没有修葺过,希望有关部门能施与援手,对许广平的故居加以维护。
      
      陈少白西堤故居一度被疑为“鬼屋”
      
      老广州海关对面的沿江西路36号,是一栋屹立在珠江边上的墨绿色4层楼房。它在今年7月底的沿江西拆迁工程中巍然不动,一度引起附近居民的热烈议论,不知情的市民甚至传言这是一栋“鬼屋”。经过我们的一番细访,才证实它原来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物陈少白建起的寓所,并自名为“塔影楼”。
      
      陈少白于1890年认识孙中山后就一直跟随他搞革命,1895年与孙中山一起建立了香港兴中会,策划了广州起义。1921年他曾被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聘为总统府顾问。
      
      据了解,几年前楼里还住着陈少白的亲戚,厅和房间仍留有陈少白使用过的旧物如办公桌、酸枝睡椅和高脚茶几、床、屏风等。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的二楼居住过。
      
      潘文治东圃故居历尽沧桑亟待修复
      
      在天河区东圃有700多年历史的珠村,曾被孙中山赞称“志行纯洁,深资倚畀”的国民革命人士潘文治就出生在这里。潘文治是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八期毕业生,1928年任虎门要塞司令。
      
      潘文治后人告诉我,民国11年,潘文治自资在家乡珠村东桥大街边建成一座二层洋楼。在孙中山革命的年代,廖仲恺、蒋介石、许崇智、宋美龄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等还常到潘文治家作客或留宿。由于年久失修,房子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亟待修复。
      
      专家意见
      
      中大教授黄伟宗:广州作为一个文化名城,“文化”的品牌不仅体现在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上,更应体现在对历史人文的尊重上,名人的故居、纪念地等都是地区文化的“硬件”。我建议应尽快对广州本地文化名人的目录、故居、纪念地等作一个清理,必要时搞一个普查,成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相关工作。
      
      市民说法
      
      李女士(医生):把名人在广州住过的旧楼重新修缮,能增强广州作为历史名城的内涵。
      
      邓先生(建筑师):一个城市有各种各样新式建筑固然重要,但一些旧建筑往往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政府应该把这些名人故居好好清理一下,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保护起来。
      
      即使是一直在本地生活的“熟路”人,但我们却惭愧地承认,对这些早都听说过的名人旧居,找起来都费了好一番周折。名人旧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就是一张很好的文化牌。就目前名人旧居的现状来看,无疑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这不光是值得有关部门思考、也是值得全社会来关注的问题。(文化走廊 )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