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一条被淹没的官马古道
  • 马可·波罗与永恒的元大都
  • 穿衣戴帽话西关
  • 沙面:昔日广州洋人街
  • 古街旧名:见证广州沧海桑田
  • 纯阳观,古老的天文台
  • 新河浦路,古老别墅风韵犹存
  • 羊城旧事:陶街得名
  • 光孝路: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 李小龙等四大武林高手遗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十三行 高第街:巨贾与大宅门

    P>  古街商业衍变

      高第街在北京路翼侧,沿着北京路到高第街再到高第街里弄,商业规模越来越小,北京路是今天广州的购物中心,周末游客摩肩接踵,热闹异常,沿北京路内进高第街,高第街两旁古代的商业街被整饰一新,老房间改作卖内衣的货行,几乎成为内衣泳衣专业一条街。如果再内进高地街的小巷里弄,在两三米宽的狭窄小道上,布满了卖青菜菜干和小吃的摊贩,北京路的消费对象是广州内外的游客,而高第街则是内衣批发商的天堂,到了小巷里弄才是属于高第街现今居民的购物场。

      高第街长约500米,清代这里专营鞋类、绳头、布匹,闻名遐迩,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也曾住在这里,近代名门——许氏家族的祖屋就在高第街的许地。建国前,高第街是广州著名商业中心之一,在一里长的街中,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当时街内店铺多为前店后作坊式工场,是广州有名的日用百货的集散地。

      建国后,高第街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年底被批准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主要经营布匹、服装、鞋帽、百货等。

      处在古城中轴线

      从广州越秀山俯瞰,顺中山纪念碑看过去,高第街正好处在古广州城中轴线上,沿着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南越王宫、高第街、许地、海珠广场一直到珠江。在《千秋家园梦》里,作家伊妮如此形容:从空中俯视,整个许地颇像一只千年寿龟,它弯弯的背部极生动地伸出了“头”和“尾”,枕靠在玉带濠边,而四只脚就是四个伸出高第街的长廊,清代高第街仍靠近珠江,它就像一只在水边游走着的寿龟。这只龟从19世纪初的嘉庆年间,一直爬到今天。

      不过在当今人的眼里,今天老龟的背部,或者说从头到脚,已经面目全非了。沿着高第街许地缓行,残存的古居大多已经衰老,屋顶的茅草遮掩了精致的雕刻。

      由巷口许地门牌入内,犹如进入一处错综复杂的民居迷宫,巷道仅仅一米多宽,两边夹墙高耸,巷道扑朔迷离,总在无路可走时,突然巷尾又有转道,迂回曲折,左里右弄,极易迷路。许家由于居住在这里长达200多年,家族叶脉不断分支,居住屋舍也一再重新分割,所以经过长久的演变,许宅结构显得复杂迷离。

      在许地,两进深的许氏家祠保存较好,现在已经成了退休老人的活动室,10多个老人在里面打牌消遣。附近的许广平故居也是内部控制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有居民居住,门口铁门关闭,并不对外开放。

      近代广州第一家族

      除了许地特色建筑外,许氏家族更值得书写。200年来,高第街许氏名人辈出:有鸦片战争时期领导乡绅民众抗英的许祥光,有署理过浙江巡抚的许应钅荣,有反百日维新的尚书许应?,有孙中山重要军事助手、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有辛亥革命期间在南京发炮轰走张勋、张人骏的南京临时卫戍司令许崇灏,有鲁迅夫人许广平,有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许崇清,有与邓小平并肩发动百色起义的许卓,有在解放战争秘密战线为党作出重要贡献的许锡缵……这个家族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法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讨袁护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都有地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活动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评价说:像这样的家族,在广州目前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许家名人辈出与家族重视教育有关,自始就着重教育的许家,到了1850年有了收获,许家第十宅的许应?和第七宅的许应钅荣双双参加会试,折桂而归。不过有“戊戌黑旋风”之称的许应?以顽固的卫“道”者出现,强硬得连皇帝也要皱眉头。清末百日维新,许应?身为礼部尚书,扮演了反对派的角色,他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在捍卫祖宗数千年之道。许在此前40多年间步步高升,京中各部的首脑他几乎都担任过,还被调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大臣,清史评价许:秉性方刚、不懂妥协、不识周旋、不通外情、不明时势,更是墨守成规,对着各国气势汹汹,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西洋人,许应?如何能应对?一年后,他因不能胜任外交事务,转赴礼部尚书,在任上正逢光绪皇帝准许臣民直接上书言事,礼部主事王照请光绪帝游历考察日本等国,尚书怀塔布、许应?不肯代送奏折,王照于是直接上堂递交,并且弹劾尚书,怒火中烧的许应?上奏反击,激怒了光绪皇帝,这个被两江总督刘坤一称赞的“首发康有为之奸”的许应?被撤了职。戊戌政变后,许应?出任封疆大臣闽浙总督,并被特许“仍在紫禁城骑马”,以表示优宠。一年后又兼署福州将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后来许的手下官员渎职,许也因此被解任,退出-舞台,许应?回到广州后,便从高第街搬了出来,在广州白鹅潭畔建造了一所很具规模的私家园林“后乐园”,现在的海珠区还有一条“后乐园街”。

      在高第街许地,清道光年间族人修祠建宅,有家庙、戏台、书室、花园等,古色古香,幽静雅致。现在的古屋房舍大多已经被损毁另建,唯有宗祠一带仍然保留着昔日风貌。
     

      十三行路:曾经巨贾云集

      广州巨富潘家

      走在今天的十三行路,过去的历史痕迹被几番大火烧得干干净净,只有重新回到历史中,才能复原当年呼风唤雨的行商年代。

      潘家自从那把火灾之后,自第四代起,几乎无后人从商,大多十三行行商后人都是如此,弃商从文,大多从事研究工作。

      潘刚儿曾经翻阅过家族族谱,发现里面并未记录祖辈在广州呼风唤雨的历史,并对其从商背景只字不提,可见商人地位低下。

      十三行行商几乎都以悲剧收场,在行商盛行的那个年代,不断有行商破产,被发配到伊犁充军的故事。然而潘家却能在洋行中百年长盛,与他们的贸易方式有关。据考究,潘家为了保障茶叶生意,在武夷山买了茶场,潘家还在进口中国产品的瑞典投资设立了海外贸易公司,利用自己洋行的商船运输货物。这样,潘家从商品生产的源头到商品出口销售的市场国,建立了整条生产贸易链,降低贸易风险,保证商业运行的安全。

      在十三行100多年的历史中,潘家做十三行行商“总商”的时间大约有39年,在商界可谓呼风唤雨。

      然而十三行脱胎于垄断的官商背景,自诞生就常常要承担朝廷各种朝贡摊派,还时常遭受贪官污吏勒索。在那个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为了抬高社会地位,行商必须花钱捐官,明着掏银子买一个毫无实际权利的官名,获取更大垄断权利。

      早期十三行重要行商潘振承(潘家第一代行商)花钱捐官,有了相当于六品官的虚名,并且被授三品顶戴。

      1753年潘氏还是不知名的行商,至1760年一跃成为行商首领,10年后他作为友好使者沿海上丝绸之路到瑞典访问。事隔一年,为了解散公行,潘家花费了10万银两贿赂粤海关。

      潘振承病故后四子潘有度承袭父业,1796年,总商蔡世文因商业失败欠债-,潘氏在难以拒绝的局面下,担任总商。这时期,十三行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行商以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潘有度列富商之首。自然潘家被列为贪官敛财的对象,苛敛勒索加重,营商环境恶劣,潘对经商已有倦意。1808年潘家又以10万银两贿赂海关获准退商,以避开营商困难时期。不料1814年,十三行商业疲软,行商大多濒临破产,粤海关以其他行商信用不强为理由,逼迫潘有度复出。1815年潘氏复商,同文行更名为同孚行,不过此时同孚行商业地位已不如前。

      1820年底,潘有度病故,潘氏竟然无人愿意接掌第三代行商大旗,四子潘正炜不得不走马上任,此时潘家也是仅能勉强过去。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东十三行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局面宣布结束,同孚行也主动停办。

      在行商中,起起伏伏,时兴时忘,有人落到被发配伊犁的悲惨结局,有人惶惶不可终日-身亡,潘家虽然也曾在风谷浪尖里几遭风险,但始终波澜不惊,直到十三行行商没落,才终于黯然出局。

      商贸由盛转衰

      清初广东航海贸易完全被禁止,这时外国的商船很少,大多是些外国贡使请求互市的交往,到了乾隆24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全国贸易,一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历时80多年。

      在十三行开设洋行的同时,还修建了一批夷馆,廉价租给外国人办理事务、住宿或者作为仓库,在清道光年间,一共有13所,所以有十三夷馆的称谓。这些商馆在今天市文化公园内西南一带地方,从商馆到江边,还有广场和花园。

      清代十三行街以南至河边地,已经成为西关的主要商业区域,各地轮渡码头集中在这里,各地洋行代理、金银业、洋行也集中在这里,是广州商业中心之一。

      十三行建筑多为白色、浅黄和棕色,瓦面用灰白色、砖红色,整个商馆区由三条街道切过,西面是同文街,第二条是平行于同文街的靖远街,第三条是东面的新?栏街。

      十三行街北是广州城的郊区,正北的街口是故衣街,正对同文街北口是行商公所,横过西濠涌的桥北为通事馆,商馆和政府的沟通就靠通事馆译人,木匠广场即为行商专造木制品的多排店铺,有70家以上,东侧经官行、茂官行、浩官行等,即今天宝顺大街和怡和街。这些商行建在江边,方便上落货物。

      十三行商馆房屋太密,又多是木质结构,容易着火,广州人讲火烧旺地,十三行多次遭遇火灾。道光年间的1840年9月18日,根据记载,太平门外火灾,焚烧15000余户,洋行11家,约计4000多万银两,据记载此次烧了7天大火,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公里,火熄后结成一条,牢不可破。

      1856年,十三行地区遭受炮毁,难于重建,列强目光又转向十三行西侧的浅水沙洲——即今天的沙面。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5年后,终于迫使清廷租借沙面。

      十三行废墟一直保存到清末,才在灾区内建起房子,开通街道,但因为沙面崛起,香港也被英国占领,英国不再经营十三行,集中精力发展香港,兼顾沙面,十三行最终遭到冷落。(南方日报)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