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我们要有艺术家的情感;我们要有哲学家的思想。”走进祠堂,面对90多年前的“校训”,人们仍能感到当年学校接受西方文化的氛围。
村里有一本保存了70年的《瓜洲小学校刊》。校刊除了收录学校的各种史料以外,还记录了林森、孙科、于右任等多位国民党要员亲笔为学校撰写的题词。一所小小的学校,竟能如此兴师动众,实在耐人寻味。
瓜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幢中欧式的碉楼——宁远楼。它与年深岁久的中国明清村舍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一幅异乎寻常的乡村美景。宁远楼独立于村前的小河中,是一座用钢筋水泥构筑的四角碉楼。它楼高四层,上两层的四个角均有枪眼堡和了望台。远远望去,上大下小的碉楼就像一颗插在水中的新型导弹。走过吊桥,开启铁门,只见一块石碑镶嵌于首层正中。这块记载着村史渊源、建楼经过和入楼规则的碑铭,是一页活生生的南粤侨乡近代史:
上世纪初,是瓜岭村民到海外谋生的鼎盛时期。年轻力壮的侨民把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寄回村中,供养家中的父母妻儿;于是,小小的瓜岭成了闻名遐迩的侨村。民国初年,治安甚差,当地盗匪对瓜岭虎视眈眈,村民屡遭绑架和掠劫。为了保护村民,以黄田惠为首的海外侨胞便解囊捐资,于1929年建成了“宁远楼”,以求瓜岭村民过上宁静致远的生活。
小小碉楼,结构坚固,设计奇特。铁造的旋梯,从一楼连接到四楼;楼内不但有了望口、机枪口、炮口及炮架移动的轨道,而且有从天台通往各层的传声孔;尤其是护卫河、食水井和厕所的科学布局,更是大大强化了碉楼的固守功能。据说,抗日战争时期,瓜岭村民就在宁远楼中,顽强地击退了装备精良的侵略者,谱写了一曲保卫家园的战歌。
几百年社会发展,地覆天翻;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为什么瓜岭依然古貌犹存?这是因为瓜岭人早就有了保护古村的意识,他们知道,这是前人留下的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羊城晚报)
上图:瓜岭村一景
上图:宁远楼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