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的命名,也与「花」有关。「华」古即花字,由一朵盛开花朵的原始象形字[]演变而来。《说文》释:「开花,谓之华。」华即植物花的代称。又曰:「五色为之夏」。根据以上释义,「华夏」即五色的花朵(又书经传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释义不同,聊备一说)。古老的华夏人民以美好的五色花朵作为邦国之名,一方面可为新石器时代植物纹提供字源学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意识。爱花的传统和审美趣味也见之于汉族人民的取姓命名的习惯,汉族姓氏和一般称谓与花卉植物有关的不少。以姓氏为例有:花、华、英、梅、兰等(以上为花);艾、萧、苏、葛、蔡、蒲等(以上为草);蒋、李、杜、柯、杨、柳、柴、林、俞、柏、章等(以上为乔木)。而以花卉植物取名则就更为普遍了,如蕙、蓉、莲、金花、菊花、春兰、仙花、凤仙、珠、兰、腊梅、桂花、玉兰等。此外,人们还以「锦上添花」、「如花似锦」、「花好月圆」来形容美好的事物;用「妙笔生花」来形容好的文章……等等,这都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下的爱花传统,人们普遍把花卉作为审美的对象。三千多年前的《周礼》就已经有花卉的记载:「鸿雁来宾……鞠有黄华。」春秋时代的《诗经》,提到的花卉植物名称,竟有一百三十多种。书中还对它们作了许多美丽的描述,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楚辞》里提到的花卉有兰、蕙、菊、桔、木兰、芰荷等等。由此可知,花卉植物早就受人们重视和关注。我国花卉(植物)品种繁多,各种花卉栽培历史悠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丰富的文字记载。著名的花卉植物专著有《花镜》(清陈扶摇)、《广群芳谱》(清汪灏)、《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浚)、《刘氏菊谱》(宋刘蒙泉)等。这些书籍反映了我国农业文化的高度成就,是研究古代花卉的重要资料。我国文学、戏剧、绘画中,以花为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从一个侧面记载和反映了我国花卉的栽培历史和品种。如清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就有《葛巾》、《黄芙》、《香玉》、《绛妃》、《莲花公主》六篇故事与花卉有关,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大都花仙、花神。小说《红楼梦》,藉诗词吟咏花卉,其丰富精妙,无与伦比,作者借助花草的描写,烘托映衬,比喻或渲染典型环境和人物。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评剧《花为媒》等,则以花来表现女主人公惜花护花之情。有关花卉的神话传说,如「天女散花」之类,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山河的热爱和改造大自然的美好憧憬。在绘画领域,从唐代开始,花鸟画即已成为单独的绘画品种。花鸟绘画与花卉装饰纹样的艺术手法,互相影响渗透,取长补短,使花卉纹样形态、风格更趋多样化,还促进了一些纯欣赏性工艺品,如缂绣、刺绣等美术工艺的发展。中国人喜爱花卉,举行赏花活动,其来有自。洛阳人爱牡丹,每当花开,则万人空巷,「都人士女倾城走观」,「绝烟火游之」,极一时之盛。扬州人为芍药举行「万花会」;苏州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做生日;而成都、广州一年一度的花市、藏族每年春季的「看花节」、云南大理「三月三」、江南民间「眼亮节」、都举行与花卉植物有关的活动,涉及千家万户。这种习俗相沿甚久,历千年而不衰。 一九八六年,中国有评选「十大名花」之盛举,结果选出牡丹、月季、梅花、杜鹃、兰花、山茶、荷花、桂花及君子兰为中国十大名花。目前,我国已有五十多座城市选定市花,而国花也正在酝酿之中。随着各地美化事业的发展及文明的提高,中国人爱花的传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花卉的品格花,就其植物学的本质来说,只是一种生殖器官。人类对花的喜爱和赞颂,却不是本之于这个生理意义。 花的美好的象征,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戚戚相关,有着极为广泛的内涵。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因此对花的赞美和喜爱也不全一致。以花卉植物为原型的装饰艺术,处于中华民族的特定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观念意识的对象化产物,而浸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儒学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我国文化发展,民族心理与性格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完美、人的义务的思想,并将人的完善和义务,与人的知识及人的自觉性的提高密切结合起来。孔子孟子力求树立一个完善的人格标准,「仁学」即「人学」,强调人性、人道及要付诸实行的人格。中国的哲学是审美型的,中国人的道德观既属认识又属信仰。儒家强调哲学、伦理、道德须处于和谐统一之中。这种哲学观深深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对花卉植物的观照,常是对人自身的观照,而对花卉植物的表现是对人格理想和道德的表现。有「岁寒三友」之称的松、竹、梅,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语);「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词)。显然,这里赞颂的并不是松、竹、梅的自然特征,而是联想的人格理想。又如屈原在《离骚》中以形象不同的花卉来比喻各种不同的人格和品行。他终身佩兰,以示自己的高风亮节和对奸邪的嫉恶。宋郑思肖于国破之际,「宁可抱香枝头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语,以菊花比喻自己坚拒降元的决心。这些花卉植物所象征的高尚气节就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人们引而申之,应用这些花卉题材在绘画和工艺美术中,如「岁寒三友」、「四君子」、「四季常青」等,便寓意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友谊。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充分体现了花卉植物的自然秉性、形态特征与伦理精神、人格理想相比附的审美观念。其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的是花,喻的是人,而立的则是为人的标准。松、竹、梅、兰、菊等花卉植物形象所体现的理想人格与孔孟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精神准则是一致的。它们是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是中国文士阶层自觉的意识和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心目中,花卉植物的含义又有些不同。他们所喜爱的饰纹,主要为象征威权、等级和财富,象征地位永久。如雍容华丽的牡丹被视为「国色天香」,象征高贵、繁荣;月季花由于四季常青而象征「世代长春」;玉兰、海棠、万年青、天竹等表示玉堂、万年、天仙的意思;他们也爱莲荷,但更喜爱缠枝连绵的番莲纹,希望皇室百代连绵。还有一些花形并不出众的植物如灵芝、葫芦、佛手、香椽等,由于其音与福禄寿同,而倍受尊崇。来源于民间的的吉祥寓意观念一进入宫廷,就为皇室阶层注入了不同的意识而加以变化。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会变化为「福禄寿」与「中流砥柱」,表达了统治层的意愿。花卉植物在平民百姓心目中,常是理想生活之寄托,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内涵,寓意单纯而质朴。他们喜爱梅花、但常配以喜鹊,寓意「喜鹊登梅」、「喜上眉梢」。他们喜爱荷花,常把荷花、胖娃娃、金鱼、鲤鱼相配合,表示农穰富足,生命繁衍牡丹、凤凰、月季配牵牛花、荷花等,已无等级之分,寓意幸图八;而牡丹与白头翁则寓意夫妻白头等等。太平天国将士,则把「岁寒三友」取其二,配上万字底纹,称「二友万代」,表示「万代有吃有穿」,而梅竹不再是高洁的化身了。 传统花卉题材自秦汉起,花卉纹样便以简洁明确的形态出现在工艺美术装饰中。唐以后应用愈加广泛,花卉题材成为各种装饰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传统花卉题材除前述十大名花(无君子兰)外,还有芍药、玉兰、栀子、水仙、桃花、大丽花、西番莲、绣球、百合、万年青、萱草、忍冬花等花卉;石榴、桃、佛手、葫芦、瓜瓞、柿子等瓜果;松、柏、枫叶等乔木和竹子、灵芝等植物。兹把主要的花卉题材,分述于次。牡丹雍容华贵,有国色天香之誉,群芳之尊也。东晋和南朝初有记载。唐开元中,天下太平,牡丹盛于长安。刘禹锡《赏牡丹》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逮宋朝,洛阳牡丹花冠于天下。牡丹品种繁多,记载达数百种,据说仅山东荷泽就有三百多种。牡丹花大盈尺,香味浓郁,春季开花,且有红、白、黄、绿等多种颜色,雍容华贵,不同凡响,视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之象征,良有以也。牡丹花姿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作为装饰纹样,能适应各种工艺的需要,所以牡丹成为最广泛的装饰题材。牡丹纹最早见之于北魏。到隋唐五代,开始用于染织、陶瓷、铜镜工艺及石窟的装饰,形格妙曼多姿、丰容绮丽,表达出当时的太平景。在宋、元、明、清的工艺美术及近代民间美术中,牡丹始终是常见而突出的装饰题材。其形式结构如莲、如葵,如绣球,或如楼台亭阁之象,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牡丹花乃我国特产,除日本外,外国鲜有栽培。我国牡丹纹装饰的工艺美术品和民间美术品,以典型的民族特色与风格而见。荷花亦为我国人民最喜爱的花卉之一。入于诗画、音乐、工艺装饰者不少。《广群芳谱》中关于荷花的赞、颂、赋和诗词长达三卷,约五万字;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其受文人推崇如此。我国自古栽培荷花,无分南北。一九七三年在浙江、河南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莲子,说明荷花的栽培至少可以上溯五千年至七千年。《诗经·郑风》已有「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之句。荷花形色清丽,花叶幽香。盛开之时,天生丽质无与伦比。曹植《芙蓉赋》叹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荷花花形,文秀雅丽,规整有序,叶阔大而洒脱。强烈对比的形态特征使荷花甚宜入画。南朝梁元帝的《芙蓉醮鼎图》,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荷花之作。魏晋丹青失传,无法睹其风采,但其后的荷花颇多传世之品,而高雅脱俗,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在工艺美术和建筑装饰上,荷花使用仅次于牡丹,较早的实物例证为春秋初年的「青铜莲鹤方壶」。莲荷装饰的全盛期则在魏晋以,这与当时社会盛行佛教有关。印度人喜爱荷花,视之为吉祥如意,清淳自在和纯净无瑕之象征。佛教在荷花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污。莲花又是菩萨之宝座。意其「莲花藏世界」也。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莲花的内涵与中国传统理解互相渗透,乃成为我国工艺美术装饰普通采用的题材。魏晋以降,荷花的装饰内容更丰富、形式层出,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而大众化使荷花装饰显得生动活泼,如唐代取太子莲花经意,创「童子戏莲」图案,后来再配金鱼、鲤鱼,成为民间流行的吉祥图案「连生贵子」、「年年有馀」等。梅花我国传统名花,由原产中国的野梅演化而来。在隆冬肃杀之时,唯它吐幽香于山野。「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称为百花之魁,当之无愧。它傲雪凌霜,亚枝缀玉,恰似侠骨柔肠,坚贞高洁之士,其人格化的风格,历来为人们推崇。梅花不仅是我国文学家、美术家喜爱的创作题材,在工艺美术中应用也很普遍。除旧布新之际,民家会贴上一幅「喜鹊登梅」剪纸窗花,寄希望于新的一)。菊花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最早的记载见于《礼记》:「鞠有黄华」。屈原的《离骚》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菊花由多种野生菊杂交而成,现在有三、四千个品种。菊花耐寒,开花期长,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尤其使人联想不畏强暴、与世无争、孤芳自赏的品格。陶渊明爱菊,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归隐者精神面貌与生活的概括。把酒赏菊,则是文士情趣所在。以菊花和越椒变形的茱萸纹早在汉代的刺绣饰纹中就已出现。在民间吉祥图案中,菊花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菊花与枫叶组合意指安居乐业,与喜鹊组合指阖家欢乐,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月季花花形嫣雅,色泽艳丽,气味花芳,枝叶郁葱。月季花品种繁多,四时常开,向为人们所爱,是我国的著名花卉,在外国还有「花中皇后」之美誉。月季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十八世纪四个品种输入欧洲,到今天已几乎遍布全世界。中国月季与外国蔷薇杂交,后代越益妍丽多姿。月季花又名胜春、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诗人赞美它「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因其花开四季,寓意幸福吉祥绵远,工艺美术中多以为题。 历代装饰风格 (一)新石器时代装饰风格,当以彩陶图案为代表。在带状图案的构成中,以点或圆定位,利用黑白、虚实、轻重、大小、重复的艺术手法,组成均衡、对称、流动的二方续纹样。常作四瓣、五瓣或不规则的花卉纹。布局的圆点,又起着花心的作用。花瓣相互衔接。分开看自成花形,合起来是巧妙的嵌套。线条简练流畅,笔触粗放、单纯而特征鲜明,似用毛笔绘制。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纹样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和腹部。这种彩陶花卉图案,在原始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乃其发扬光大也(见图版新石器部分)。 (二)商周春秋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莲花图案,最早见于春秋初的「青铜莲鹤方壶」,壶高124厘米,重59公斤,盖顶一鹤伫立,鹤周有荷瓣16枚,且和另22枚荷瓣相叠,格调端壮整丽,造型写实。工艺品上的其他植物纹有叶脉纹、四瓣,形态特征一般不很鲜明。卷草纹多作为器物的底纹。 (三)战国秦汉时期,工艺美术装饰风格突破了西周的威严凝重格调的樊笼,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体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图案题材。植物纹样多而新颖。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丝织品上的装饰纹样,很能代表这时期的花卉纹的风采。如「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镜衣」、「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中的刺绣花卉纹,花形很像倒挂金钟和蔓坨罗花,手法兼有写实与变形。经简化的凤鸟尾部,或与蔓藤连成一体,或彼此蟠叠。花蔓既作装饰,又作结构框架。在构成上,花草藤蔓严格按照垂直、水平和对角线组成。这种横向穿插连续法(即散点式排列),便于纹样灵活变化。秦代逐步形成和深化了对色彩和纹样的观念解释。柿蒂纹的流行就与秦代尊崇黑色有关,源「五德相胜」之说,盖周为火德,秦灭周,则水克火,秦为水德。水黑色,故秦「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而提炼黑色染料主要靠柿树,是以柿图三流行起来。汉代进一步发挥花卉的品格象征。如吉祥文字般普遍运用;「茱萸纹」流行,取其祛恶辟邪、长寿高洁意也(见图版战国秦汉部分)。汉画及瓦当上的植物纹,则常是与画面主题有关的农作物、花叶及树木,以S形为骨架,添加局部变化,配合剪影式,风格朴素单纯,粗犷而不图三。 (四)魏晋六朝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中期,经济的繁荣,使工艺美术发展颇大。显著的特点是花卉纹样增多,几种为大众所喜爱的花卉如荷花、牡丹、芙蓉、海棠等,普遍出现于饰纹中。这些以写生为基础的花卉纹,形象鲜明突出,生机勃勃,极富装饰性。这时期由于佛教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花卉装饰形象、风格也趋多样化。荷花、卷草纹、宝相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一洗秦汉的古拙肃穆遗风,而变得活跃、俏丽、轻。 (五)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期。工艺相当进步,装饰题材十分广泛;中国人吸纳并融化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广博的一代文明。这时的花卉纹样已成为主要的装饰题材,各种鸟雀衔花纹、写生花鸟纹、大小缠枝花、折枝花纹普遍运用在服饰及寺院纺织用品中;织锦纹样丰满雄健,富丽堂皇。题材丰富,形式新颖,是时代特征之一。如石台孝经碑座狮子蔓,动物栩栩如生,植物雍容瑰伟,壮丽谊健,英气迫人。又如敦煌藻井图案,中央花卉纹,华美大方,配上其他花卉纹与几何纹,构成方中寓圆,层层分割,曲直相形、内外交映的配适图案,是为佛教艺术瑰宝。唐代工艺美术还运用散点装饰手法,造成轻松、自由的装饰风格,如丝织品中的散点小花锦、「青碧缬」蜡染小花图案。而铜镜上的瑞草纹、宝相花纹,缠枝花纹,则整体完美和谐、线条流畅,风格多样。 (六)宋代花卉装饰,一变隋唐时期自由奔放、豪迈壮丽的格调,而代之以纤巧玲珑、镂金琢玉之风。宋人更重花卉的精神品格的表现。由于宋代名窑遍布全国,艺人各秉师承,而画、划、刻、剔、填及印花等手法推陈出新。花卉纹样形态和格调也多样化起来,此外还发展了写生形花。在绫、罗、绢等丝织物上的缠枝纹,形象生动图四。另外由于花鸟画兴起,促进了欣赏性工艺品如缂丝、刺绣的发展,花卉形象更趋逼真。 (七)元代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当时由于上层崇尚黄金,各种加金织物、锦缎和金属器物中的装饰工艺很发达,而花卉纹样形态优美、生动活泼,刻意追求华丽辉煌的效)。漆画、建筑石雕工艺,也技艺高超,莲、牡丹、缠枝花纹样变化无穷,如本盘图版元代部分中的著名建筑装饰「凤麟石雕图案」,充分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与风格。 (八)明代的花卉装饰的题材,其应用渐近程式化,成为专门的纹样格式。现存明代经面锦图案中的花卉纹样就有:折枝花果、花好月圆、延寿菊花、百花献寿、灵芝萱草、落花流水、瑞鹊衔花、鸳鸯莲鹭、蜂蝶争春等多种。它们结构饱满,造型严谨,花形生动、线条纤巧,色彩明净。在花卉纹样的组合中,人们巧妙地赋予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这种用法在明代极盛行,这一时期除采用图案形式外,还大时量采用绘画形式,这在陶瓷装饰上尤为明显。如万历年的「青花竹菊鸟纹棒槌瓶」,绘画式纹样,线条峻锐,律动感强,如一幅工笔绘。另外,在一些金属工艺如「景泰蓝」中,为配合特殊工艺的需要,纹样装饰错玉雕金,辉煌灿烂,极具典丽之质。 (九)清代花卉纹样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多样化。早期多用各式繁复的几何纹,点缀小花小朵,古朴典雅。花形小巧玲珑,刻画精致,多采取散点式构图。 中期吸取了外来文化的营养,如欧洲巴洛克、罗可可的艺术形式,纹样艳丽豪华,构图排列繁密,花形刻画细致,写实性高。晚期则喜用折枝花,大朵花,缠枝花,花形丰腴多态,自由大。青花瓷器上的写意花鸟画,风格粗犷奔放,用笔简练,形态传神,与当时的文人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工艺精湛,色彩配置丰富。多色锦缎织物,团花刺绣及粉彩器等,吸取工笔花卉晕色方法,颜色由深到淡,自然丰满。此外,装饰细密繁缛,也是清代晚期的装饰风格特点之一。装饰思想与结构范围中国花卉植物装饰艺术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审美意识的装饰思想、造型规律和结构范式。 (一)装饰思想第一强调和重视理想的境界和寓意表现。中国花卉因美的感性形态和人格化的理想象征而成为人们重视的审美对象。花卉植物装饰纹样创作,体现了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许多花卉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从民俗、历史、宗教、文学、传说等各方面取材,以为创作的基础,而以象征,谐音、会意、借喻等方法出之。其中吉祥寓意图案反映了普通人群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受到广泛欢。第二重视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中国花卉植物装饰,重视结构形式的生命感和流动、律动感,不追求自然形态的逼真临摹,讲究结构形式之间的有机关系,力图通过流动的线性结构来展示对象内在的生命活动,这与中国绘画追求「神似」的思想是一致的。一幅好的花卉作品,用艺人习语来说就是「画活了!」「活」字正是生命感和动感的体现。中国花卉纹样少有标本式、花束式的构图,而别于世界其他国家,自成一格者,关键在此。S形骨架的缠枝花,卷草纹的格式,成功地表现了花卉的生命律动。唐草纹的一些作例,纹样如水流宛转,回环往复,表现缠绵不息的意境,使人感到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和动感。 (二)造型规律中国花卉纹样的造型规律,与中国传统图案的一般规律并无二致,基本的有:(1)夸张与简化。如将牡丹曲折多裂的花瓣形态夸张,再简化组成代表性花型;又如五瓣梅花藉此概括其特征形态。(2)添加与组合。把不同形象的花朵组合在同一缠枝茎蔓之上。一株花树同时盛开着牡丹、荷花、月季等多种花;「花中套花」、「叶中添花」等造型手法在花卉纹样中屡见。(3)重复与求全。重复,如彩陶图案中花朵、叶子形象的反覆运用;这也是二方、四方连缀法之肇端,同时也给出了虚实,阴阳对比调和、点线面的对比调和的艺术表现问题。求全,在表现荷花时,例如在不大的空间里,把花、梗、叶、藕、莲蓬、莲子及将鸟的脚、蹼及水下的鱼一并画出。(4)抽象与综合。如「唐草纹」、宝相花是综合了多种花、叶的形象而创造的纹样;汉花「茱萸纹」是一种抽象的花卉纹;太极图、形图是表现哲学宇宙观、表现光明抽象图案,它们在花卉纹样造型中时有用。 (三)结构范式中国花卉纹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经典性的结构范式,如卷草纹、缠枝花、穿枝花、宝相花、团花等,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卷草纹基本结构在原始彩陶饰纹中就已具雏形。在商周青铜器、陶器上的卷草纹呈不规则S。战国铜饰部件上的卷草纹取均衡对称结构。秦汉时期的卷草纹已具S形骨架,但叶子与茎蔓尚无区。魏晋时期,卷草纹已分叶、茎,奠定了卷草纹的基本格式。卷草纹又称蔓草纹,采纳了缠枝花、宝相花的造型特点,多呈二方连续纹样或多变的带形边饰纹样。敦煌晚唐196窟东壁边饰,长达数米的卷草纹,写实与抽象手法并用,装饰意趣浓郁。唐代卷草纹、缠枝纹、蔓草纹三者并无严格区分。卷草纹历代多用作建筑、陶瓷、织绣、漆器等的装,有的以花为主,有的以叶、茎为主)。这种装饰纹样流传到日本,称为「唐草纹」,对日本古代装饰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缠枝花枝叶沿波状线或交切圆的外缘线连续,构成方向相反的长弧。茎上生枝叶,出苞花,可以向二方或四方延绵生长,也可与人物、鸟兽、草虫组成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最早的缠枝花纹见于战国丝织物,构图受几何骨格的制约,较为规矩古朴。唐代的缠枝花多为二方连续纹样。敦煌石窟的缠枝纹,用综合、抽象的变形手,花形瑰丽雍容,有香玉之质。缠枝纹又有缠枝牡丹、缠枝莲纹等之。宋元明清时期,民间美术在缠枝花基础上,发展了「穿枝花」、「串枝花」等格式,常以飞禽穿插其间,如「凤穿牡丹」、「串枝莲」等。宝相花蔷薇属,形大色丽,为蔷薇之别种。宋范成大诗:「雪白荼蘼红宝相,尚携春色见薰风」。工艺美术中的宝相花不是这种花。最早的宝相花纹出现于北魏石刻装饰中。花形综合了荷花、牡丹、水仙的特征。到唐代则主要以牡丹、荷花、大理花的花朵、花苞、叶片、花托为素材,经夸张组合而成。唐代丝织物及敦煌壁画中的宝相花至为典型,以四向对称或多向对称放射规律组成圆形、菱形或方形的装饰纹样。每一层花朵、花苞、叶子基部中心,镶嵌最鲜艳、最饱和的小块原色,依不同明度,逐层退晕,显现玉石镶嵌一般的华丽效果。写生形团花团花就是把纹样组成圆形的图案形式,多用于织绣、陶瓷图案。圆形的构图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纺轮图案中;在以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瓦当;隋唐织锦、铜镜中的联珠纹、宝相花纹等,都有团花图案。写生形的团花图案始于唐代,如图版「花树对鹿团花纹绫」,在敦煌壁画的菩萨服装上也见之。宋元时期的团花强调纹样的写生形,圆形构图逐渐完善,其后的织锦,刺绣和陶瓷多用之。近代民间美术的彩绣、挑花图案,发扬团花的优点,用之于写生形的花鸟鱼虫等题材,寓吉祥之意,如「百花争艳」、「如意牡丹」、「梅兰竹菊」、「富贵长寿」、「鸳鸯芙蓉」等等,格局一新,涵蕴兹大。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