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那个时候开始,公众就对《蒙娜丽莎》产生了持久不衰的兴趣。历年以来关于它的各种假设和猜想只是进一步增添了它的神秘,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又为这股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跟丹-布朗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不少人坚信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宗教和科学的象征符号,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黄金比例”——据说,那是普遍存在于整个自然界的一种神秘而精确的尺度。不过,专家们认为这种说法只是过分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跟其他一些关于《蒙娜丽莎》的“理论”没有什么区别。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说:“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达芬奇打算把‘黄金比例’用到《蒙娜丽莎》的创作当中,虽然他对‘黄金比例’有所了解。”费伦巴赫对此也表示赞同:“有些时候,艺术史研究者们会拿尺子来量度画作,为的是找出隐藏的几何结构。当然,如果你安了心要找的话,总是能找出点东西来的。” 不过,《蒙娜丽莎》当中的确包含着许多科学因素,只不过它们跟公众喜欢相信的不同,并不是什么刻意隐藏着的神秘事物。举例来说,《蒙娜丽莎》清楚地显示了达芬奇对地球科学的兴趣。费伦巴赫说:“画中人的背后是一片粗糙原始的土地,此外再没有什么东西,这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画法。这种画法表明达芬奇对自然界的侵蚀力量和水文地质学很有兴趣。而我们也知道,他还对此进行过深入探究。”关于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笑容,费伦巴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很有可能,这只是因为她对长时间坐着让人画感到有些厌倦了,而达芬奇打算在画中表现出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