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记载着他81年的人生轨迹。这名爱尔兰人的后裔,自小喜欢音乐,会弹钢琴、吹萨克斯管。学生时代曾先后获得惠特尔学院和杜克大学两个学士学位。他当过律师、海军少校;后又作为共和党人,先后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和参议员;他于1952和1956年两度担任副总统,但在1960年竞选总统时败给了民主党人肯尼迪。当了几年律师后,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并当选为美国总统。1972年连任,两年后因“水门事件”而结束-生涯。
对于这位前总统在国内的-生命,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但有一点是美国人所公认的。在纪念他的那块黑色墓碑上雕刻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这或许是美国人对这位前总统的盖棺定论吧。展览馆里的“国际事务”厅更多地体现了这一点。
“国际事务”展厅前是一个“世界领导人”塑像厅,他们都是尼克松生前好友或交往过的各国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丘吉尔、戴高乐、阿登纳、萨达特、梅厄夫人、福田赳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等10位国家领导人。它显示出冷战时期尼克松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中的能力。这些塑像形象各异,而最与众不同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不仅被排在最前面,而且唯独被安排就坐在沙发上,神态、气势、风度非凡。其他领导人基本都站在他们的身后。塑像厅的上方悬挂着包括美国国旗在内的9面国旗,第一面就是五星红旗。足见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在尼克松心中的分量,同时也在告诉人们打开新中国大门、建立美中关系,是他-生涯中最荣耀的部分。毕竟,他是踏上新中国红地毯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在展厅的中央,红色的“新华门”下,伫立着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同时伸出右手准备紧握的塑像。两人微笑相视,迈步向前,历史瞬间在这里定格。许多美国观众也久久驻足在这两尊塑像前,万千思绪中有回忆,更有展望。
展厅墙上悬挂的第一张大照片是尼克松与毛主席和周总理会谈的合影。一组醒目的彩色灯箱照片把人们带回到他首次访华的日日夜夜,从走下飞机与周恩来握手,到登上机舷挥手告别,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塑像。
展厅里还陈列着中国领导人送给尼克松的许多珍贵礼物,陶瓷、刺绣,尤其特别的是一书柜线装版的《二十四史》。馆长约翰说,虽然尼克松看不懂,但他知道其分量和意义。橱窗里还摆着一副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球拍上画着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上面写着“和平时代”。
保存最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文件是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原文(复制件)。在公报中,美国承诺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确认,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正因为有了这份公报,中美中断了20多年的交往才得到恢复,才有了后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中美“八一七”公报,才有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才有了中美关系不断发展的今天。
展厅里的许多照片和文件,还详细记载了尼克松在签署上海公报后,又多次访华,甚至在1989年以后及他去世前一年仍坚持访华的情景。约翰馆长说,尼克松始终认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下野后,每次访华后他都向在任总统通报访华情况,强调发展美中关系的重要性。不难看出这位前总统生前一直在为保持和发展他和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开创的美中关系而奔波、努力。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在中美关系走过的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只要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双方关系就风和日丽,健康发展,背离三个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就会遭遇到挫折。
离开尼克松故居博物馆前,我再次来到尼克松墓前,向他献上一朵鲜艳的玫瑰,对这位美中关系奠基人和维护者表示悼念和敬意。愿他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一起开创的中美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像玫瑰一样越开越艳丽。
编辑:都来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