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属于高句丽都城的丸都山城。 高句丽在长达705年的历史中曾几次迁都,但有确切记载的都城是从丸都开始的。丸都城虽几经战火与修葺,但仍不断见于史料,可见这座山城在高句丽中后期的重要性。 丸都山城依半圆形的山峰而建,呈簸箕状,背依山峰,面向河谷盆地,通沟河从城南流过。城墙大部分已经坍塌,唯东墙南段、西墙北段和北墙保存相对较好。站在高台之上南望,河谷及集安市区一览无遗。高句丽王平时居平原城,战时躲入山城,这是高句丽都城的一大特色。 城墙、山城、墓葬,无不是高句丽政权兴衰的见证,但又有谁能够由此想到持续存在7个世纪的强大政权呢? 朱蒙建高句丽国所在卒本川,是在汉朝东北玄菟郡高句丽县属地之内,而高句丽国则奉汉朝正朔,所属齐民编户,户籍归高句丽县令掌管,其国地位大致相当于汉朝高句丽县辖下的 “侯国”,这种郡、国并行的体制在汉代边疆地区十分普遍。 公元前19年,太子类利嗣位,史称琉璃王(又称儒留王)。琉璃王在位时,正值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中原动荡。琉璃王抓位时机,摆脱汉朝的制约,向四外扩展势力。先于公元前9年击败鲜卑人,后在公元14年攻占汉朝高句丽县城。但毗邻的夫余人势力强盛,也在向高句丽扩张。在敌强我弱的巨大压力面前,公元2年,琉璃王做出了一项战略性决策,迁都于国内(集安市)。 继承高句丽第三代王位的是琉璃王的小儿子无恤,号称太武神王。无恤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在位21年间,不断以武功开拓四方。在南向与汉朝争权夺利、北方抗拒同宗夫余国兼并吞食的斗争中,太武神王再次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选择,避开汉朝与夫余,将高句丽拓展的方向转向毗连的朝鲜半岛北部丘岭山地。公元26年以后,无恤逐渐将领地扩大到鸭绿江南岸,这一有远见的举措开创了日后高句丽进一步发展的新局面。此后百余年间,几代高句丽王利用中原多事和割据纷争的局势,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发现于1877年的好太王碑翔实地记录了朱蒙建国至广开土王执政450余年间的风云变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