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流域里的却是另一种文化——伊斯兰文化;它的街上布满了各种年龄的乞丐,但同时这里又存在着一个极为奢华、富裕的阶层。对很多外国游客来说,这是一个没有酒吧、没有迪斯科舞厅,甚至在街上很少能见到女人的国家,但却产生出了一位女性的总理。 很多人说过卡拉奇在巴基斯坦的地位就像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一样。18世纪初还是一个只有20户人家的小渔村,由于贸易、港口、殖民地和1947年印巴之间的大移民,卡拉奇如今的人口已超过1200万人。尽管1959年巴基斯坦就开始将首都从卡拉奇迁到伊斯兰堡,但今天卡拉奇仍是巴基斯坦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它每年带给巴基斯坦政府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但当我从机场出来,坐上汽车驶往卡拉奇市区的一家宾馆的路上时,我甚至有些怀疑眼前的这个城市究竟是不是大名鼎鼎的卡拉奇?热带的棕榈树和炙热耀眼的阳光标志着这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城市,然而即使是进入到城区里,这个被称为国际超级的大都市中却几乎见不到任何高层建筑,更谈不上像北京的那些高楼大厦群落,但这里绿色植物之多却是让我感到的另一个意外。 “巴基斯坦人住的一般都是二三层建筑,几乎没有10层以上的建筑,这是整个巴基斯坦的特色!”一位中国驻巴基斯坦的记者后来曾对我说道。的确,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另外两个大城市伊斯兰堡和拉合尔都有如此的感受。“那么多的人都住在了哪里?”想到这个国家去年的人均年收入仅为657美元,我颇感疑惑地问他,“将近一半的人口,那些穷人是住在郊外的棚区里。” 临近傍晚,天气凉快了许多,我开始向这里著名的Cliften海滩走去。街上的行人相比北京少很多,绿灯一亮,路口上的卡车、摩托车、陈旧的出租车带着巨大的噪音蜂拥而过。穿过一个大如广场、花园般的空地,一栋欧式建筑极为气派地坐落在那里。这种奢华与我看到的满街乞丐极为不相称。在走过一个开始热闹的街区时,突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响亮而悠扬的歌声,路边的3个警察立即放下手里的长枪,在人行道上铺上一块毯子,面朝西方开始跪拜,那是穆斯林的圣地麦加的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穆斯林每晚7时的祷告音乐,此刻他们念诵的祷词是:“除安拉之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他们每天5次祷告中一再重复的祷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