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不吉不利,买回去的牲畜难以喂养。 坐商的禁忌更多。店主忌早上第一个客人不成交而去,恐带来一天的倒运。在店堂,忌伸懒腰,打呵欠,踏地袱,坐门槛,敲击账桌,手把门枋,背脊朝外,玩弄算盘和反搁算盘等等,俗以为这些举动皆是对财神菩萨不恭的表现,对经商不利。扫店堂,忌往外扫,须往里扫,意即扫进金银财宝。见地上铜板忌拾,钱币忌往外数,要往里数,宁波方言“数”与“输”谐音。 卖猪头要说卖“利市”;顾客买结婚用品,若失手敲碎,要说“先开花,后结子”;卖乌贼,要吆喝墨鱼;卖棺材忌问谁死了,并称棺为“长寿席”;买药忌嗅,以为嗅过的药失效,递给买主时应说“送补药”。药店、棺材店的经营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是在诅咒人家“再得病”、“再死人”,就事与愿违了。 卖布匹的忌敲量具;卖酒的忌摇晃酒瓶,否则,说酒喝下要头晕。酒店,娘舅在席上忌毛蟹(河蟹)上桌,因宁波等地贬称娘舅为毛蟹;女婿在桌上忌上甲鱼。药店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连子,取大发大利之义。在江苏南京的茶社饭铺,三人一桌,如空一位不坐,谓之“关门座”,为铺主最忌。香港酒家食业的伙计最忌首名顾客送“炒饭”,因“炒”在广东话中是解雇的意思,开炉闻“炒”音,被认为不吉。店员不准在店内看书,虽工余亦不例外。老板但图一本万利,岂有“输”掉老本?所以忌讳。过去汉族一些地方,有卖猪不卖绳的禁忌。卖猪必用绳捆缚牵出,但出卖时,必须要回绳索,以为连绳索一起出卖,如同连运气一同带走,以后养猪不吉利。 各种商店中以药铺的禁忌最严。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取黄金银子之意,或拣“柏子仁”,因“柏子仁”似米粒,以育徒工细心办事之风。平常说话常以药名讨彩头。如“连翘”称“彩合”,“贝母”称“元宝贝”,“橘络”称“福禄”,“陈皮”称“头红”,“橘红”称“大红袍”,切药称“老虎尾巴”,药凳称“青龙”;春以“冬木”开刀,冬以“丹皮”收刀。扎药包,要扎得形如金印,正月还须用红线扎结。伙计忌嗅药。送药忌转手,否则,认为是触其霉头。外出行医的“游方”也有行为规矩,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民间又有医生郎中“施药不施方”的说法。医药行旧时敬华佗、孙思邈等为祖师爷,不敢稍有不恭,如今这些习俗仍可以见到。 商贸活动中的约束规范 商业贸易的成败往往难以逆料,因为偶然的因素很多,而谙熟商业禁忌并适当运用它们,有时也是赢利的关键之一。例如我国新疆的塔吉克族,每逢星期三和星期日不出售牲畜,不偿还欠下别人的债务,别人也不来买牲畜和还债。如果你不懂这一习俗而登门做买卖,那就会从此失去与他们的商业联系。前几年香港房地产商盖了一栋“伊利莎白”大厦,据说差点无法出售。因为当地另有一家有名的伊利莎白医院,住进大厦有如在医院养病。如果是欧洲人,则根本不存在这种心理,但粤语群落却视为严重的禁忌。 国内外这类禁忌风俗还很多,诸如动物、植物、色彩等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爱憎观念,因此,在商品的商标和图案设计、着色方面,都应注意这方面的民俗知识。否则,违犯这些俗规,买卖交易就会受阻。如中国民间崇拜的现实中的凤凰——孔雀,在印度却认为是“-”的象征。人有好恶,国有禁忌,如果经营的商品的商标或包装违背了这些风俗习尚,就会失去其竞争能力,买卖必然以惨败而告终。 1985年3月30日,一贯与我国人民友好的埃及政府突然查抄了我国出口的布鞋。这一事件,使中外人士莫不感到震惊。后来,追查其原因,原来是我国出口布鞋后跟上的防滑图案花纹,与阿拉伯文中的“真主”字样十分相似,严重触犯了他们的禁忌,造成了极大的误会。此外,如我国出口的芬芳爽身粉,汉语拼音恰巧是英文“毒蛇的牙齿”,出口销售给英语国家,使人一看即毛骨悚然,谁还敢用?白象牌电池的商标,拼音意思为“累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出口商品的图案设计、商品商标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设计者没有“出国问禁”,缺乏应有的商业禁忌知识。 由于传统信仰的缘故,有些事物会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这些事物显然不宜制成商品出售或作为商标图案,否则,同样会招致不幸。198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上曾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山西省土畜产公司运城地区外贸局,在1981年底收购了老鼠皮一万一千余张,其中一半已制成了鼠皮褥子。当地外贸领导还高兴地说:“真是好东西,是咱们省裘皮业务上一个拳头产品。”但是,却一直打不开销路,加上工艺落后,连削价都卖不出去。结果,堆在仓库里,损坏变质,白白损失了二百多万元。事后,山西省对外经济贸易厅负责人在总结中认为,最大的教训是对国内外裘皮市场的动向未摸清楚,没有获得充足的经济情报信息,就贸然行动。其实,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主要还是缺乏应有的商业禁忌的民俗知识,忽视了国内外民间对老鼠的厌恶、鄙视,才造成了这种不应有的损失。 我国各民族往往因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而限制或禁止某些与信仰观念相悖的消费现象,诸如食物、服饰、颜色禁忌等等,并以此规范人们的信仰行为,从而在人们的日常消费方面形成了大体稳定的禁忌惯例或规约。商人了解了这些惯例或规约,在经商活动中就不会因触犯当地的消费禁忌而碰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