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汉兴七十余年,如果不遇到自然灾害,那么一定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在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粮食和钱的富有是国家强盛、社会富裕的主要标志,在这一点上,可谓文景之治所体现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当它和汉初的那种局面,也就是刘邦刚开国的那个局面,所谓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那样经济困顿的局面相比较,我们不得不说汉武帝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比以前要好得多了。 第二个有利的影响,就是经过文景之治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整个社会呈现出社会安定、-清明、人心所向这样的一种总体的局面。这跟汉初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关,也与汉初接连废除了许多秦朝的酷苛法令,特别是其中的妖言令、挟书律、诽谤令等等,导致了言路通畅、人心喜悦的局面有关。在这种情况之下,汉代的朝廷是得到了多数人的拥戴的,这里面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事例。在远离都城的边远地区,当地方官要来公布朝廷的政令的时候,许多老人包括残疾人,不顾身体不好,要扶着拐杖过来参加,一定要来听一下皇帝的“德音”是如何讲的,他们祈祷千万要让自己多活几年,不要死得太快,为的是看到更好的社会的到来。由此可见,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他所面临的有他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文景之治留给他的历史遗产,也有不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就是对内,在对内方面国家的控制能力是较弱的。这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当时的一部分地方豪强,叫做“豪强兼并之徒,武断于乡曲,”横行地方,国家对他们的控制是很少有效的;再一个就是达官贵人的奢侈浮华,也就是所谓的“自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奢侈浮华到了什么程度呢?搞僭越,甚至有的大臣敢僭越于上,也就是僭用皇帝的一些礼仪规范,这种情况到了无限度的程度。那么由此可见,对内控制机能的薄弱,是文景之治时期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就体现在国家的对外发展方面,或者就叫做综合国势方面,表现出了一种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汉代和匈奴的关系上,更表现为汉室受匈奴的凌辱。这一点当然有着它深刻的历史背景。自汉立国开始,崛起于北方的匈奴就凭借它的军事优势,不断对中原施加军事侵略与-压力。汉高祖刘邦曾经几乎被匈奴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后来无奈之下奉行了和亲政策。和亲这个和亲政策和我们后来所提出的一个口号叫做民族平等是毫不相干的,这个和亲是以汉王朝的忍让与屈辱为代价才得以实现的,即便是在和亲这种格局之下,匈奴对中原依然时常有侵犯之举。 那么,我们想一下,汉武帝即位的时候,他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局面。我们可以这么讲,文景之治时期奉行的“无为”-,它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它可以导致社会的安宁,但是它不会导致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的到来。面临着这样的局面,该不该改革以求治?汉武帝本人是个有为雄主,他当然愿意改革,这体现在他到晚年对大将军卫青所讲的一番话,他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那么在他看来,汉初的那个局面也是因循苟且的局面,黄帝四经他把建立制度让后世子孙有所遵循当作自己的一种使命来看待,所以汉武帝时代的大变动大变革时代的到来,绝非偶然,既是时代提出的问题,也是当时君臣共有的一种理念。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就是缔造盛世的艰苦努力。第一个方面就应该讲到独尊儒术,确立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汉初的文景之治时期,推行的是黄老的“无为而治”-,在这种-之下,它使得各家学派有了复苏的空间,所以汉初学术界的总体面貌是各家学派经历了秦的劫难之后,开始复苏,其中也包括儒家学说不断恢复和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对此我们可以举出这么几个事例来帮助大家思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