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柴油,还不如人力干得快。这让米尔采夫感到很困惑,后来经过一番调查,他终于搞清楚了原因,原来在中方的施工计划中不同机械之间缺乏统筹,比如起重机只要10分钟就可以将材料吊完,而汽车运送材料却要20分钟,起重机在吊完一车材料之后,要等10分钟才能开展工作。于是,米尔采夫亲自帮中方制定了周密的施工计划,使不同机械间能够密切协作。在米尔采夫的安排下,闲置的机械又重新发动,结果不仅工期缩短了十多天,成本也节约了不少。 进入汽车制造阶段后,斯大林汽车厂干脆抽出100多名专职人员、组织20多个设计单位,成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管理处”,几乎所有技术工作,如提供技术图纸、工艺设计等都由该厂包办。另外制造汽车需要的机床和其他设备,基本上也是由苏联提供。为了能将这些超重的设备运到长春,苏联人特意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地基进行了加固。 在援建的过程中,专家们与中方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友谊。苏联专家格拉斯托夫在进行技术指导之余,还特地拜一个中国篆刻家为师,向他学习篆刻。在即将告别之际,很多一汽职工都收到一张卡片,鲜红的“格拉斯托夫”几个大字印在以解放牌汽车为背景的卡片上,分外醒目,很好地体现了苏联专家的感情。 科洛略夫:是是非非三门峡 在河南山西交界的地带有一个名叫三门峡的狭长峡口,黄河在经过河套九曲蜿蜒之后,奔腾的河水被峡口所阻,水势顿时升高,喷薄而出的气势也更为惊人,当地人于是将峡口分三段命名为“人门”、“神门”和“鬼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人们在惊讶三门峡水势的同时,很早便设想在此处设坝,治理水患并发电。国民政府和日本人都曾经来此考察,但都无果而终。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但是水利部门对于是否在三门峡建坝存在着巨大分歧。于是,中方决定向苏联专家求援。1954年1月,苏联水利专家组来华,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科洛略夫带领下,中苏专家一百多人历时近半年,沿着黄河进行了大勘查。结果,科洛略夫认为三门峡是在黄河上修坝的最佳场所。正是由于苏联专家的意见,中方最终决定在三门峡建坝。依照规划,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收益十分可观,在设计中,三门峡水库将蓄水至350米的高程,整个水库将容纳360亿立方米的水,如此一来,几千年来黄河下游的水患将得到彻底治理。 在苏联专家看来,三门峡水库太像苏联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了,苏联专家来考察时,总是称呼三门峡为“中国的第聂伯”。所以苏联专家看到三门峡分外亲切,事实上对于修建这种规模的水电站,他们也十分在行。但是黄河与第聂伯河不同,它泥沙含量是十分惊人的。遗憾的是,苏联专家虽然对三门峡上游泥沙含量做过考察,但却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个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问题,导致以后的三门峡水库问题重重。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1960年三门峡大坝建成,开始蓄水分洪。就在这一年,潼关附近的渭河流段大淤,淹没大量良田,随着库区水位不断提高,自三门峡至潼关一线的峡谷完全被泥沙淤积,国家不得不对三门峡水库进行新的改建,以减少淤积。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苏联专家在三门峡建坝的建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迪托夫:汗水洒满天山路 在今天,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地,在这个农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依然有着苏联专家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新疆和平解放以后,驻留新疆的-官兵多数转为建设兵团,分赴天山南北进行屯垦。当时一部分军队来到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进行开荒,面对如此广阔的农场,建设兵团不知道应当选择怎样的适宜作物。在兵团的要求下,一位名叫迪托夫的苏联农业专家来到了新疆。在考察玛纳斯河流域的气候、土壤等情况之后,迪托夫建议大量种植棉花。这个建议让兵团领导十分诧异,因为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北纬42度以北,而当时一些外国专家断言,北纬42度以北是棉花生产的禁区。事实上,在迪托夫来之前,兵团也试种过棉花,但是亩产量只有可怜的二十来公斤。眼见兵团领导不信,迪托夫笑着说要立下军令状,他对兵团司令员说:“如果司令员能够保障每亩地能有1500公斤的肥料,那么我就能保证亩产能够突破200公斤。” 1953年1月,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与迪托夫签订了植棉合同。签订合同之后,迪托夫马上放手大干。1953年的春节一过,迪托夫立即将兵团的建设骨干组织起来,进行植棉培训,他不仅亲手编订教材,而且当起了教师,手把手教学员种植棉花。 迪托夫还常常出现在田间和农机站,检查农具和种植情况。有一次,他看见工人割苜蓿很慢,就要求工人去装一个扇镰,工人们口头答应了却不行动。迪托夫对此很不满意,到了中午,人们发现他失踪了。正当大家焦急寻找的时候,只见迪托夫背着一个很大的扇镰回来了,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迪托夫满头大汗。只见他迅速装上扇镰,双手高举,现场演示起来,他操作十分熟练,扇镰飞转,大片苜蓿被齐根切断,看到大家惊讶钦佩的眼神,迪托夫开心地笑了。 在迪托夫的主持下,1953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棉花生产获得了空前丰收,一些地方棉花亩产量达到了208公斤,迪托夫实现了自己的豪言。在此后的时间里,迪托夫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玛纳斯河流域的棉花种植上面。接连3年,兵团的棉花都获得了丰收。在兵团收获丰收的时候,迪托夫却要离开中国了。1955年的秋天,玛纳斯河两岸棉花吐蕊,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中,迪托夫匆匆回国,将一片丰饶的土地留给了他的中国同事们。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初,为援助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苏联援华专家曾多达数万人,这些“外来的和尚”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巨大的热情,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出于-、民族等种种原因,他们的援华岁月未必全是鲜花满地、一帆风顺,但中国人对他们带来的援助却并未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