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白先勇,总会使人想到昆曲。去年,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上演,引起过轰动。很多人都知道,南京是白先勇童年生长的地方,其实他的昆曲情结,也是在古都南京萌发的。 夫子庙里萌发文学悟性 1945年抗战胜利后, 年方8岁的白先勇跟随母亲马佩璋和其他九个兄弟姐妹搭乘飞机返回已光复的南京。他对这饱受战乱摧残的古都的记忆也正从这时开始。 儿时的白先勇身体瘦弱、多愁善感,学习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星期天他常步行到夫子庙,站在文德桥上观看秦准河上的画舫和小舟,倾听卖唱船娘凄婉的歌声。寻找杜牧、李白等诗人所写的赞叹秦淮的诗的悠远意境。 他每每将身上一点零用钱递给路边怀抱病儿的乞妇后快步跑开。泪汩流淌的秦淮河水绿得发乌,它见证了六朝如梦的繁华,又见证了现实的民间疾苦。 在南京生活时期,白先勇不幸患了肺结核,被迫休学在家。那时,他父亲白崇禧已当上国防部长。他家迁至大悲替雍园1号,那是二幢小洋楼,中西台璧、典雅漂亮。院内有一花园,花树繁茂,环境幽雅。出于安全考虑,院墙很高,这令白崇禧夫妇特别满意。因为他们全家十余口人仍处于以大特务头子毛入凤为首的国防部保密局特工的全天候监视中。 当然,生着病的小白先勇那时候并不了解自己家的处境。因为光从表面上看,他家养尊处优,每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