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二月河
二月河 我在写《康熙大帝》第一卷时, 遇到的第一个*命题是顺治出家的问题。本来,这事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史学界一直争议不休的。后来,考论出:一、佟鄂氏不是董小宛;二、董小宛比顺治大十七八岁;三、顺治之死与佟、董二氏无关,是死于天花。这似乎是结果了:顺治没有出家。 但我却始终抱着疑思:这样的考论有点像我们的学者聚在一起考评,七凑八凑给人评职称,评来评去那么几条,学历*、资力、论文发表规格、学术著作还有职务原始职称——只有学术著作似乎是“代表当事人水平”的。但你认真去查,他那些论点论据文章好像网上不少。我之所以叫它考论而不称考证,是因为没有“证”,既没有新的资料发见,也没有新的文物出土。这就好比我们站在此山头上争论,彼山头上的云会不会下雨?说“下雨”或“没下雨”都很没劲,只有彼山头下的生灵才知道。 历史上的有争议的事如果没有新的实证,凭我们今天人,坐在空调间里叼着雪茄、喝着咖啡,想判断当时的实情实景真的是“空劳牵挂”。学术考证不能依你的推测论述来结论的罢?南阳与襄阳争诸葛亮出山地,争了一千多年,我们现在的人倘无新的资料佐证,便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