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什么值钱的宝贝。漫不经心地把这物件拿回了家,而后才向别人请教此物为何东西?稍微有一点文化的人一看就明白了,原来,这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 消息传到福冈市城内,被当时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儒学家龟井得知了。龟井自知,此物必是奇货,马上写信给这个叫甚兵卫的农民,愿用黄金十两买进这枚印。可这个高价,倒让甚兵卫奇怪了,他竟没有敢给龟井回信。于是,龟井只得再次写信,出价一百两黄金。这下,甚兵卫更加害怕了,六神无主的他,便与村人商量。村民们怕这个物件给村民带来杀身之祸,都认为,还是上报朝廷是最佳选择。于是,金印就被当地的领主黑田截留,他以付白金若干的代价把这个宝贝获为己有。 经专家鉴定,这枚金印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确认是1,700多年前汉光武帝刘秀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现在这金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珍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内,而在志贺岛发现金印的地点也树立了石碑,并被辟为“金印公园”。 正是这枚金印印证了小日本原来本是中国汉朝“倭奴”蕃国的史实: 远古的小日本可没有现在这么牛B轰轰、气势汹汹的,他们不但没有侵略中国的意识,反而以向中国称蕃臣为荣。小日本之所以仰慕中国,并不是小日本国民心地善良,而是中国当时的实力所致。如果把当时的中国比喻成是一个黄帝的女儿,那么那时的小日本只配称作普通农家的柴禾妞儿! 看看中国典籍关于对小日本的记载吧! “日本,古倭奴也,国无城郭,联木为栅落,以草茨屋。左右小岛五十余,皆自名国,而臣附之。其俗椎髻,无冠带,跣以行,幅节贯后,贵者冒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结发于后。至隋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 关于这枚金印,中国古籍《后汉书》有着明确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正月,“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使者自称大夫,愿为东汉臣蕃。求汉皇赐名,光武帝刘秀以其人矮,遂赐“倭国”(现在我们所说的“倭寇”就是从“倭奴国”上面的简称来的)!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刘秀又赐其为“倭奴王”,让他们使用汉字,并赏了那枚“汉倭奴国王”印绶。这是中国史籍上,对中日交往的最早的明确的记载。 因为,早在2000年前的小日本偏居一个孤立的海岛,连本族的文字都没有,权以汉字书写,日本王室甘为中国大汉“倭奴”蕃国,想借着臣属于东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因此,得到“汉倭奴国王印”之后,举国大喜。 公元238年,像汉朝分裂成魏、蜀、吴三国一样,岛内的小日本也是四分五裂了。但是,小日本依然维持着对中国的这种仰慕势态,不敢有入侵之类的非分之想。位于日本九州和奈良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谴使难升米、副使都井牛利等访问魏国,献童男童女及斑布。魏明帝曹睿颁布诏书,封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又赐给女王金印一枚。 想那时的曹睿何等荣耀?自己的皇位尚且岌岌可危,而且连蜀、吴尚未铲灭,就能够封日本美女为“倭王”了! 美女被封为倭王之后,中国和小日本的国内都进入了混战时期,彼此无暇亲,也无力战了。 公元607年,中国重新进入了天下一统的隋朝。小日本皇帝遣古以小野妹子为大使,出使中国。中国为了了解一下小日本的情况,也派裴清进行了回访。没有想到一个不大的中国小官,居然在小日本国内,受到了热烈欢迎,享受了上国使者的极高待遇。之后连续数百年,小日本都拜中国为己师,派遣留学生跨海学习。 小日本是很会学以致用的民族。那些留学生眼见得中国由五胡闹中华的天下大乱,到隋唐的天下大一统,继而再唐朝完成了中华民族的鼎盛,疆土辽阔,几乎可达2000万平方公里,便也不甘心偏居一个海岛,便也想学着称霸。只是其东是辽阔的太平洋,没有什么陆地可战,只有自己的西面才是大陆。于是,便打起了朝鲜半岛的主意:想通过扶持百济王国的傀儡国王扶余丰而达到登上大陆的目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期,日伪的满洲国吧?中国满清王朝灭亡后,小日本扶持傀儡皇帝傅仪搞什么满洲国,脱离中国,其目的就是想借此名正言顺地占领中国东北。想来,这一手,是小日本的惯技,因为他们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用过了。 公元660年3月,百济勾结高丽屡次进犯新罗。新罗向中国求救。唐朝应蕃国新罗之邀,命苏定方率水陆兵10万与新罗兵合击百济。8月,苏定方带兵跨海,在现在韩国地界上的熊津江口,大败百济兵,杀数千人。而后水陆并进,直捣百济国都城。百济王扶余义慈恼羞成怒,以倾国之兵来战,结果被无战不胜的中国远征军杀得几乎片甲不留,被杀死官兵数万,被占领37郡、200城、76万户,他自己也只得投降。 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并与一个叫道琛的和尚联手,于第二年(公元660年),在周留城聚百济旧民造反,并到倭国迎立故王子扶余丰,企图复国。 当时的倭王,是齐明“天皇”,依然是个日本美女。她见有机可乘,便企图染指朝鲜,于公元661年,让扶余丰在自己的本土上先称王,而后再送扶余丰跨海到百济,就任国王。百济的僧人道琛、故将扶余福信有了扶余丰这个“幌子”, 以为有倭国小日本的支持,便发兵来围攻中国守军,企图复辟。 唐廷下诏,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统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军合势救援刘仁愿。唐、新联军一路厮杀战斗,直杀百济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边建两座巨大的兵垒,刘仁轨率众猛攻,百济军不敌,“争梁堕溺者万人”。道琛等人大败之下,退保任孝城。不久,扶余福信与和 尚道琛争权,道琛被杀。扶余福信“并其兵马,招诱亡叛”,独揽国政。 622年7月,刘仁轨先出奇兵,首发制人,率军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虽然此城“临江高陆”,唐军连夜奇袭,一举攻破。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两人火并,扶余福信被杀。扶余丰连忙派使,分往高丽和倭国搬兵。高丽没啥大动静,小日本认为击败中国老师的时机已到,便大举出兵。 唐廷急诏右威卫将军孙仁率近一万唐兵从海路乘军船驰援。孙仁唐军不仅带来生力军,又有坚船斗舰,大量补给、辎重也随船而至,两军会师百济城,“兵士大振”。 当时,汉军、新罗联军两万多(汉军一万多,新罗军不到一万),对倭军、百济联军七万多(倭军五万,百济军两万)。 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小日本的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隋唐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当时,倭奴造船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倭奴当时把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一万多倭奴军被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 海上大败,百济、倭奴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扶余丰脱身而逃,人间蒸发了。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势已去,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一时并降”。当时,美女国王统治下的倭人,武士道还没有现在玩得地道,也没养成临败,自己用刀掏肚子的习惯,一系列小矬个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五、六万倭奴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跑的跑,终于心悦诚服地挨了中华天朝一顿猛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当时的唐朝,乃世界性泱泱帝国,是四海臣服的天朝,倭国名气太小,所以,对白江之战,根本没有什么人太当回事。因此,书写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的史臣们,对这一漂亮的胜仗,记载很少,更没有大书特书。 白江口之役,使小日本国内大为震惊。剩下未被屠杀的残兵败将逃返本岛,心肝胆裂之余,倭人在国内凿三重巨塹以防唐军进攻。从此以后,直到明朝末年,小日本也没有再敢动染指大陆的坏脑筋。而且,在这期间,还被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忽必烈两次派大军征伐过,如果没有上天保佑,狂风巨浪颠覆了中国舰船,那么,世界的历史恐怕真的要改写了! 丰臣秀吉,是小日本脱离中华文化第一人,也是第一个从形式和实质上不再向中国称“倭国”蕃臣的日本独裁者。丰臣秀吉不但抛弃小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而且还要将中国征服。他首先要征服朝鲜,最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这是此后数百年来日本征服亚洲思想的发端)。 1592年,丰臣秀吉亲率十八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却被明军大将邓子龙打得丢盔卸甲。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也随着日本国内的一片骂声,和他自己的病倒不起、气病而死,被丢到他的天国里去了。日军也被迫完全撤离朝鲜。 遗憾的是,明朝末年和整个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小日本被列入的中国的不征之国。小日本虽然已经开始背叛了中国文化,但这次却依然以中国为师,也开始了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于是,小日本终于逃过了被我们中国祖先所征服的命运。 19世纪末,小日本像中国的清王朝一样,被西方列强中的美国用坚船力炮轰开了国门,被迫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它的国力大增之后,便以新兴帝国的姿态重新开始了对亚洲大陆的蚕食鲸吞。于是,数千万中国人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的鲜血,便开始在小日本的屠刀下流淌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