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以及刘备的不信任(源于他的本性和名望),他也就是一个郁郁而终,黄忠本身就是老将,在入川和平定汉中之后也没有太大作为。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时间,文官的地位是高于武将的地位的,实权派是大于管理层的,就像中层干部大过副总,三国亦是如此。所以武将的地位并不高,个人认为蜀汉比较重要的将领有关羽、魏延、姜维。 2、魏延之说 这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地方,之前我也发过一个帖子,谈了对魏延的认识,详见http://bbs.tiexue.net/post_1491188_1.html,帖子发了之后,大家的意见我觉得让我懂得了更多,其实为什么说魏延,大家其实心里都能想到这一点,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人物争论的事情,个人认为这样的人历史上比较多,他的悲剧在于他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我这个人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看到历史便会想到现在、想到自己,魏延并不是被三国演义中诬蔑的那个小人,而是一个有血性的将领,很有男人气魄的将领。再去讨论细节我认为已无必要,对人物有一个大方向的认识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和可以的。 3、关羽与荆州之说 记得之前有很多讨论,甚至有说让赵云守荆州是否不会丢之类的话题,看后一笑了之。在刘备入川的那个历史条件下,最合适以及最有资格守荆州的当然是关羽,第一是心腹,肱骨重臣,兄弟之情,第二,刘备走后能够镇住荆州这个地方的也只有关羽。文武双全的武将并不多。后期荆州的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样,荆州北部襄阳之地实际上是被曹仁部队占领的,东边长沙、零陵、桂阳三城实际是孙权派吕蒙夺去的,为此刘备还曾从西川出兵五万到公安,令关羽主力屯军益阳,与东吴对垒,只是后来为了夺汉中而放弃,割此地与吴和。关羽守的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的荆州,只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关羽后来的出兵北袭襄阳,向许都进军的战斗,也是刘备军事计划的部署,后来被魏、吴联手打败。 接而引发的两个疑问:关羽以荆州主力部队和魏、吴作战时,刘备的益州主力在干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在关羽失败之后去夺荆州? 谨慎的表示我个人的观点: 关于关羽北伐的失败原因偶然中有他的必然性,原因有主要的、官方的,也有次要的、私下的。关羽北伐一开始很成功的,打败曹仁主力,将其围困在樊城,又打败了曹操的援军于禁、庞德的部队,这时候北方又有一些啸聚山林的小股势力响应他,可谓声威显赫、威震华夏。盛及而衰,关羽这时候做错了一件事情,拒绝了孙权的儿子要娶他女儿的请求,不但拒绝,还骂了人家,“虎女岂嫁犬子?”,孙权大怒,就准备攻击他了。关羽在北伐的时候,守公安的傅士仁和守江陵的糜芳,只给军资,却不能统一作战,关羽说我回来再收拾你,这下在孙权的进攻下,这两个人叛变了,这样在北部曹操主力徐晃的部队以及东南孙权吕蒙的主力前后夹击下,失败是必然的。这是大体的史实。关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守荆州,虎威有余,仁厚不足,关羽性格比魏延还要骄傲两倍,和谁能处好?糜芳、傅士仁为何和他有矛盾?上庸的部队为何不支援响应?蜀汉内部为何没有更大动作?有些恐怕都是摆不到台面上的理由,且说个一二:他功劳大了,自然有人眼红了;他势力大了,领导自然顾忌了;一方诸侯,儿子自然要随君的;部将与他不和,仍放在那就是为了牵制;甚至于尾大不掉,除了也好,都是一些妄想猜测,内部-斗争是不写进历史的,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后期的蜀汉是很不团结的,这一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很少写道。 由此也可以想到,有人说的,刘备这个时候东进,是为了平衡内部矛盾,夺回荆州。这一点也有点像。但是这一次军事行动也是失败告终。如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写的,不打也是弱,还不如拼出去打一下,结果是这次斗争以诸葛亮全面胜利告终。关羽在时,蜀汉东面的防线在荆州中部,南还可以连接五溪,关羽失败后,蜀汉东面只有李严守永安,南面地盘也失去了。这一次的失败,实际上注定了刘备不能统一中国。 姑妄论之,只是我觉得对于历史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认识,不管观点如何,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看看前人的路,而知道大家今天应该怎么走。我认为这是我学习历史的观点。 从感情上讲,大多数的人都是偏重蜀汉这一方。这是传统因素在作怪,我 [size][/size]的观点是要实事求是地去说历史,要抓住精要去懂历史,要记住历史,避免犯错误。大家说曹操是英雄,不错,曹操是大英雄,而不是小说说的那么无耻,可是不能因此而去贬低刘备去衬托曹操,就像三国演义中反过来衬托刘备一样,这都是不好的观点。 随便写了一点,还有待于补充更正,请大家予以批判,我相信我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