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武德四年又改为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改为安南都督府,至德二年改为镇南都护府,兼置节度,大历三年罢节度,置经略使,仍改镇南为安南都护府,贞元六年又加招讨处置使。” 到了唐懿宗咸通七年(西元866年),在安南都护高骈从南诏手中夺回交趾之后,“于是诏置静海军于安南,授骈节度使。”[1]从此,交趾正式成为典型的唐末藩镇之一,并走向了同内地藩镇同样的割据道路。 其次,关于交趾(静海军节度使辖区)的范围,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安南,[交趾。上都护府。](升元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四。乡五十五。元和户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五。乡五十六。)今为安南都护府理所。管州十三:交州、爱州、驩州、峰州、陆州、演州,(已上朝贡)长州、郡州、谅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贡州。(已上附贡)县三十九。羁縻州三十二。” 而《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则为:交州交趾郡、陆州玉山郡、峰州承化郡、爱州九真郡、驩州日南郡、长州文阳郡、福禄州唐林郡、汤州汤泉郡、芝州忻城郡、武峨州武峨郡、演州龙池郡、武安州武曲郡,一共十二州。 可以说,对于边疆地区,唐王朝的行政区划是经常发生变化的,然而其中主要州县的地位仍然是从汉朝一贯传承下来的。西汉武帝灭南越赵氏,分其地为九郡,其中在交趾地区就有三郡,即交趾、九真、日南。此三郡的在交趾地区的大郡地位,相沿到唐末,近一千年未有大的变化,即所谓交州交趾郡、爱州九真郡、驩州日南郡也。[2] 而西元十世纪在交趾地区相继称雄一方的大姓宗族,也大多出自这几个主要的州境,或以这几个州为根据地发展自己进而控制交趾,可以说是因此而主宰了历史。并且,在交趾成为静海军节度使辖区后,作为藩镇的重地域性特点和这些世家大族的兴起,造成了交趾的割据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脱离中央政权。 再次,对于交趾各个州的地理位置问题,主要的三个州的地域,其中交州即今天越南河内;爱州,“西北至安南都护府五百里,水路七百里”,又“南至演州二百五十里”;驩州,“南至林邑国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演州一百五十里。”[3]即三州从北向南一字排开,依次为交州、爱州、驩州,交州之东北为陆州,西北为峰州,加上爱州、驩州之间的演州,六个所谓的“朝贡州”便是如此了。 从地形来看,交趾北界今天所谓的十万大山,南临当时的林邑国,东傍大海,西靠高山。如此,进可北上攻邕管、容管,退可南下保爱州、驩州,可以说给当地的豪族创造了天然的割据环境。 如此,便是西元十世纪交趾历史的主要舞台。
二 西元十世纪上半叶的豪族割据与藩镇体制
由于交趾地处偏远,受北方局势的影响不大,所以,当中原藩镇已经在梁太祖朱温的征讨下逐步从属于中央政权,并趋于-上的稳定时;当南方藩镇已经在各地节度使的带领下渐渐走向王国体制时,位于交趾的静海军尚且重演着晚唐河北诸镇牙将叛变,拥主易帅的历史剧。从而,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四易节度之姓。从一开始的曲氏到之后的杨氏、矫氏、吴氏,每次更易,都伴随着军事叛变。
下面,便依次介绍藩镇体制下的历任静海军节度使: (一)曲氏。 曲氏的兴起,开始于第一代曲承裕,《大越史记》有云: “曲氏,洪州人,世为巨族。其先承裕,宽和爱人,为众所服。唐曾衮弃城,承裕自称节度使,请命于朝,唐帝因授之。``````曲氏三世,起庚子,终庚寅,共五十一年。”[4] 曾衮为“高骈裨将也,尝为高骈告安南大捷。乾符四年(西元877年),为安南都护。时南诏王酋龙卒,子法嗣,自号大封人,举众侵安南。衮奔邕府,戍兵溃。”[5] 则曲承裕于唐僖宗广明元年(西元880年),岁在庚子,安南入侵后的四年之内,据有交趾,即为可能。从此开始了曲氏在交趾的五十年统治,也走上了真正的藩镇割据道路。 而唐昭宣帝天祐三年(西元906年)春正月乙丑,唐廷更是“加静海节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充分认可并提高了其待遇。此条下胡注曰:“曲承裕乘乱据有安南。”[6]此处所谓的“乱”,便是南诏入侵,曾衮出逃。 梁太祖开平元年(西元907年)六月,“静海军节度使(承)裕卒。七月丙申,以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起复为安南都护,充节度使。”[7]从而,曲氏顺利完成了交代,并得到了新朝的承认。 到了第二代曲颢,则“凭借旧业,始据罗城,称节度,分定各处路府州社,置令长正佐,均田租,蠲力役,政尚宽简,民获苏息。”[8]可以说完成了第一代曲承裕没有完成的统一全交趾,并安定民心,巩固其统治基础的工作。 而此时,全国已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包括交趾在内的岭南五管被各地豪强割占。史载,除了后来建立南汉的刘岩占据着广州外,“是时,交州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叶广略、容州庞巨昭,分据诸管;卢光稠据虔州以攻岭上,其弟光睦据潮州,子延昌据韶州;高州刺史刘昌鲁、新州刺史刘潛及江东七十余寨,皆不能制。”[9] 随后,在刘岩的一系列统一岭南的战争中,各个割据势力相继被消灭,除了桂管被马楚抢先占去外,其他广管、容管、邕管的全境都已经在刘氏名下,只有曲氏的交管尚未臣服。于是曲氏便成了刘氏霸业中的眼中钉。 梁末帝贞明三年(西元917年),刘岩称帝。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曲颢“闻高祖建号,遣承美为欢好使来修聘好,将以觇虚实。”[10] 不过,此年,曲颢便死了,其子承美刚刚出使回来,便要担当起守护两代人心血的重任。于是,“承美送款于梁,嗣为节度,遂专有交趾十二州之地。”[11]企图以中原梁朝正朔的名号,来对抗被承美指斥为“伪朝”的南汉政权。 可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在经过十数年的犹豫和准备后,刘岩于大有三年(西元930年)“遣将李守鄘、梁克贞攻交趾,擒曲承美等。”[12]然后任命李进为交州刺史。从此,历经三世,相沿整整半个世纪的曲氏统治便结束了。 (二)杨氏、矫氏 杨氏统治,便只有一世而已。关于其发迹,《资治通鉴》卷277《后唐纪六•明宗长兴二年》第50条云: “爱州将杨廷艺养假子三千人,图复交州;汉交州守将李进知之,受其赂,不以闻。是岁,廷艺举兵围交州,汉主遣承旨程宝救之,未至,城陷。进逃归,汉主杀之。宝围交州,廷艺出战,宝败死。” 关于此役,晚清梁廷楠《南汉书•程宝传》详细描述为: “高祖(刘岩)既命梁克贞等攻破交州,俘曲承美,以李进为刺史,留兵守备。明年,爱州将杨廷艺养假子三千人欲图交州。进已侦知其事。廷艺恐其闻于高祖,不得志,阴使以赂遗进。进受之,遂匿不以闻。廷艺潜举兵由黄江口来犯,围高州,进始仓皇入报。高祖亟遣(程)宝统军赴援,甫及交境,进已先弃城遁,廷艺方据城坚守。宝惧无功,即鼓众薄城门,廷艺引军出战。会宝兵远来疲乏,大败。宝犹力战,为廷艺所杀。” 由于刘岩早在任命李进为交州刺史时,便“谓左右曰:‘交趾民好乱,但可羁縻而已。’”[13]因此对于杨廷艺的作乱也无可奈何,于是,“高祖(刘岩)知不可与争,因就拜交州节度使。”[14]即继曲氏之后建立了第二个土著军镇,杨氏从此立足。 然而,在六年之后,即南汉大有十年(西元937年),矫公羡[15]便推翻了杨氏统治。《南汉书•杨廷艺传》称: “公羡初为交州牙将,素有大志,恶廷艺所为,起所部攻杀廷艺,而代为节度。” 大致推测,矫公羡作为交州牙将,他的起事不排除是为曲氏报仇的可能。当然,在此藩镇时代,各军阀之间互相攻杀,考虑的最多的还是自身的利益,为曲氏报仇也只是个借口罢了,不然也不会在杨廷艺继为节度使六年之后才起事。 可是,怨怨相报何时了,第二年杨廷艺的牙将吴权便以同样的借口消灭了更加短暂的矫氏政权。 (三)吴氏 吴氏的兴起,诚然是从其第一代吴权开始算起。关于吴权起兵的原因,《南汉书•吴昌文传》云: “吴昌文,父权,隶静海节度使杨廷艺麾下为将,颇见亲信,使统所部镇爱州。牙将皎(矫)公羡倡乱,袭杀廷艺,据有交州。权素与比肩,不肯屈志事之,起所部兵声言复仇。” 可见,虽然是以“复仇”为名,实际上乃是不服矫氏的突然跃居其上,并出于自身的野心欲全有交趾,从而效仿其故主杨廷艺在爱州起兵。 而吴氏统治的真正确立,则是取决于一场著名的水战。《资治通鉴》卷281《晋纪二•高祖天福三年》第29条对此战描述如下: “杨廷艺故将吴权自爱州举兵攻皎(矫)公羡于交州,(公)羡遣使以赂求救于汉。汉主欲乘其乱而取之,以其子萬王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徙封交王,将兵救公羡。汉主自将屯于海门,为之声援。汉主问策于崇文使萧益,益曰:‘今霖雨积旬,海道险远,吴权桀黠,未可轻也。大军当持重,多用乡导,然后可进。’不听。命弘操帅战舰自白藤江趋交州,权已杀公羡,据交州,引兵逆战。先于海口多植大杙,锐其首,冒之以铁。遣轻舟乘潮挑战而伪遁,须臾潮落,汉舰皆碍铁杙不得返,汉兵大败,士卒覆溺者太半;弘操死,汉主恸哭,收余众而还。先是,著作郎侯融劝汉主弭兵息民,至是以兵不振,追咎融,剖棺暴其尸。”[16] 于是,就这样,南汉又一次在交趾失败,从此再也没有进军交趾。而这场战役也被今日的越南史学家称为“大捷”,并认为由此吴权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吴朝。我们暂且不管此役是否标志着交趾的真正独立,但此战对于吴氏军镇的意义可谓重大,从此而开始了相及三世,延续二十多年的统治。 不久,后晋开运元年(西元944年),吴权卒[17],其子昌岌嗣位。昌岌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昌文,但由于当时南汉与交趾因为某种原因而断绝了来往,所以我们竟无从考证昌文是何年继承其父兄的遗产的。甚至由于记载出入颇多,昌岌、昌文之外尚有昌濬,以致错乱百出。幸得清乾嘉学者吴兰修所著《南汉纪•中宗纪》之“考异”为之澄清: “兰修按:《通鉴》:权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文立,凡三世;《东都事略》云:权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濬立,亦三世;《欧史》:权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濬立,下文无昌濬事,惟于大宝八年书‘交州吴昌文卒’,则昌濬、昌文当是一人。《安南志略》云:权卒,子昌岌立,昌岌卒,弟昌濬立,昌濬卒,弟昌文立,凡四世,恐误也。”[18] 即使吴氏军镇在交趾已经坐稳了天下,但尚且出于名义上的考虑,希望得到中原政权的承认。不过吴氏对此也并不认真,不然就不会只是就近向南汉要求节钺,而不是如当年曲承美一般远去中原梁廷了。并且,史称: “乾和``````十二年(西元954年),``````交州吴昌濬(文)遣使称臣,求节钺。``````(刘)晟遣给事中李玙以旌节招之,玙至白州,濬(文)使人止玙曰:‘海贼为乱,道路不通。’玙不果行。”[19] 如此的态度,也真是猖狂的可以。从此,吴氏的藩镇割据已经达到了极点,虽并未得到其他政权的承认,但其静海军节度使的位子是牢不可破了。 直到南汉后主大宝六年(西元963年)吴昌文去世[20],交趾大乱之时,方才结束其延续了二十多年的统治。
总之,从西元880年到963年,这84年间,基本上交趾的政权以静海军的形式在曲、杨、矫、吴四姓中依次更替。其中,曲氏和矫氏由于都以交州为根据地,可称之为交州系,大约统治了52年;杨氏和吴氏由于都以爱州为根据地,可称之为爱州系,大约统治了32年。而交趾的归属便在交州系与爱州系的势力消长中产生,当交州系得势时,便极力打压爱州系,而爱州系则以爱州为根据地不断反抗交州的压制。这种状况直到十二使君之乱的到来以及以驩州为根据地的丁氏的统一交趾时方才结束。
三 西元十世纪下半叶的丁、黎政权与郡国体制
从大宝六年(西元963年)吴昌文去世,吴氏统治结束,到八年丁部领开始丁氏政权,这三年内,交趾大乱,各地土豪纷纷崛起,称霸一方,史称“十二使君之乱”。此次战乱可以说是交趾地区的豪族在数十年来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矛盾的综合大爆发,是在交、爱相争的情况下,不甘于受人摆布而出现的集体暴动行为。 不过,这场战乱也是丁氏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的原因,因为正是在此乱中,丁氏父子崛起于驩州,依次平定十二使君,最终称雄于交趾。 不过,对于“十二使君”具体是那几个,却有不同的记载。 首先,综观国内早期史籍,并无“十二使君”的详细介绍,《新五代史•南汉世家》也只有简单的叙述:“交州吴昌文卒,其佐吕处玶与峰州刺史乔知祐争立,交趾大乱。”《宋史•交趾列传》稍微详细一点:“乾德初,昌文死,其参谋吴处玶、峰州刺史矫知护、武宁州刺史杨晖、牙将杜景硕等争立,管内一十二州大乱。”其中,根据吴兰修的“考异”,“乔知祐”即“矫知护”。 其次,西元十五世纪越南黎朝史家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则记载:国内大乱,所在竟起,吴昌炽据平桥,矫公罕据峰州,阮宽据阮家湾,吴日庆据唐林,杜景硕据杜洞江,李圭据超类,阮守捷据仙游,吕唐据细江,阮超据西扶烈,矫顺据回湖,范白虎据藤州,陈览据布海,号十二使君。[21]此处刚好十二个人,但没有吕处玶、矫知护、杨晖三人。 最后,西元十九世纪清人梁廷楠的《南汉书•丁琏传》显然是综合了前列《宋史》和《大越史记》的记载,叙述为:“诸将争立,乔(矫)知护起峰州,杨晖起武宁州,昌文参谋吕处玶,交州牙将杜景硕各持相不下。时土豪乘机相结为寇盗,平桥吴昌炽,阮家湾阮宽,唐林吴日庆,超类江李圭,仙游阮守捷,细江吕唐,西扶阮超,回湖烈矫顺,藤州范白虎,布海陈览,各据地乱,攻交州。”百忙之中,甚至断句错误,将《大越史记》中“西扶烈”的“烈”断到下句,再转换句序,使得“矫顺”成为了“烈矫顺”。 总之,十二使君是具体那几个,已经不重要,但这段乱世却成就了丁氏的霸业倒是值得一提的。
丁氏的崛起,首推第一代丁公著。《安南志略•丁氏世家》曰: “丁部领,交州华闾洞人。父公著,为廷艺牙将。五代末,廷艺巡交州,以公著权驩州刺史。初,吴权杀矫公羡,而部领父子归吴氏,因遗公著还旧任。卒,部领继袭。” 据此可知,丁氏世居交州,在杨廷艺控制交趾时,属为牙将,进入爱州系。并以爱州系的身份权驩州刺史,两代经营,从此交汇了交州、爱州、驩州三种势力。而由前文可知,交趾地区以交州、爱州、驩州三州的势力最为强大,因此,丁氏的此种背景无疑具备了统一交趾并开创新时代的先决条件。对于丁氏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便平定了“十二使君之乱”,如果从此背景入手,便不会感到诧异了。通过对交州、爱州、驩州三大势力的融合,再加上各种战争谋略的运用,使得丁氏父子最终得以统一交趾。[22] 南汉后主大宝八年(西元965年),丁氏第二代“部领与其子琏同帅兵三万人击破(吴处)玶等,境内以安,自立为万胜王,以琏为静海节度使,告南汉,南汉主因而授之。”[23]从此开始了对交趾的延续三世十七年的控制。 此时的丁部领,名义上的身份为南汉“帝国”的一个“王”,而其对交趾的统治权名义上归属静海军节度使丁琏。然而说到底,还只是藩镇体制的延续,丁部领的实际权力,只相当于静海军节度使,而丁琏的实际权力,只相当于静海军节度副使。不过由于在丁氏起家的过程中,父子二人的功劳不相上下,甚至儿子丁琏出的力更大,所以丁部领想出了这个办法来安置丁琏。毕竟,在藩镇割据年代,父子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时候比主帅和牙将之间的冲突还要大。 而在交趾境内,丁氏父子则采用更加僭越的行为,“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仿照中国起宫殿、制朝仪、置百官、立社稷、设六军、肇新都、筑城凿池,徙京邑于华闾洞,制度略备,建国号‘大瞿越’。”[24]“公元969年,丁部领封其子丁琏为‘南越王’,公元970年,丁朝开始使用年号,建元‘太平元年’。”[25]完全是五代时期南方称帝之国如吴-南唐,如前-后蜀,如闽、如南-北汉的翻版,只是尚不敢对外公开,而只在内部称呼而已。 宋太祖开宝四年(西元971年),宋将潘美平定岭南,南汉灭亡。丁氏父子方才开始从夜郎自大的迷梦中惊醒,考虑如何抵制宋军的进一步南下,从而不会危机他们的统治。于是,“遣使贡方物,上表内附。”而宋廷也因此而“制以权交州节度使丁琏以检校太师充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又诏以进奉使郑琇、王绍祚并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26] 开宝八年(西元975年),则进而“授(丁部领)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封交趾郡王。”[27]又完全是当年唐昭宗封钱鏐为“彭城郡王”的惯例了。也就是说,从此,中原的正统政权宋朝已经认可了丁氏父子在其境内私制采用的“二元制”。即承认交趾的藩镇体制已经瓦解,郡国制度已经开始建立,为期整整十年的过渡时期也成为了历史。
丁氏统治的解体,则是由其本身内部矛盾而导致的。第一个矛盾,便是丁部领的废长立幼,使得民心发生分离;第二个矛盾,则是权臣黎桓乘丁氏父子死后,玩弄幼主丁璿于股掌之中,导致政体的完全虚构。 终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西元980年),黎桓“劫迁璿于别第,举族禁锢之,代领其众。”[28]成为交趾实际上的统治者,开创了黎氏延续三世三十年的统治。 黎氏开创初期,由于宋廷的不认可,只能以丁璿的名义上表求封。而宋廷甚至出动了军队,不过战绩并不怎么样。也因此,宋廷既然奈何不得黎氏的实际统治,黎氏也乐得安心闭门做天子。 而宋廷对于黎氏的不问,也许还与双方得国方式的相似有关。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帝位是欺负周太后孤儿寡母,上演“黄袍加身”得来的。而黎桓篡夺丁氏的位子,也几乎就是宋太祖的翻版,根据《大越史记》记载: “时谅州闻宋兵将至,具以状闻,太后遣黎桓,选勇士拒之。以南棚人范巨备为大将军,方画策出师。巨备与诸将军,各被戎服,直入府中,请众曰:今主上幼弱,我众虽竭死力御外侮,脱有尺寸之功,其谁知之?不如先册十道为天子,然后出师可以,军士闻之,咸乎万岁!太后见众心悦服,命以龙兖加桓身,请即帝位,桓于是即皇帝位,改元天福元年。降封帝(丁璇)为卫王。母邓氏为皇太后。”[29] 如果宋廷一定要斥责黎氏为伪,那么,对于自身的合法性便不好解释了。于是,宋廷也只有默许的份,故淳化四年(西元993年)三月“制封桓交趾郡王。”[30]至道三年(西元997年)四月,“制加桓兼侍中,进封南平王,以真宗即位覃恩也。”[31]从此,交趾最高统治者便在名义上,又从郡王上升为王,一如当年钱鏐封吴越王故事。 黎桓死后,其幼子龙廷杀害其兄龙钺而自立。由于取得地位的不正当,宋廷直到第二年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才正式“诏拜龙廷特进、检校太尉,充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安南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仍封交趾郡王,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赐推诚顺化功臣,仍赐名至忠,给以旌节。”[32] 大中祥符三年(西元1010年)三月,大将李公蕴又乘龙廷之死,诸弟争立,而篡夺实权,黎氏遂灭。
总观丁、黎二政权,结束了十二使君之乱,真正意义上统一交趾之后,不仅取得了中原王朝的承认和等级越来越高的册封,而且真正在其自己的境内闭门做起了天子。从而,名义上是属于中原王朝第二级政区的交趾郡国,实际上便已经游离于中国而成为独立的小“帝国”了。此情景和之后宋朝对待西夏的态度是差不多的,虽然西夏实际上已经自称为“帝国”了,但宋廷还是出于自身的正统性考虑册封其为“夏国主”。 而丁、黎之后的李氏,也承袭了前面的传统,新立之君照例先封为“交趾郡王”,数年后进封为“南平王”。并且由于此后交趾地区除了明成祖时期一度成为交趾布政使司外,一直是作为单独成一体系的附属政权而存在,所以,越南历代史家也一直以丁朝时期丁部领自称皇帝作为越南独立与中国版图的开端。“越南的正史《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古籍,均把丁氏列为‘丁纪’、‘丁世家’视为越南正统王朝之始,独立的正统国家的肇端。正如黎嵩在《越鉴通考总论》中所说:‘自丁先皇以后,著为正统,以明君臣之分,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33] 然而,不得不明确的是,丁、黎两朝甚至李朝时期,在对宋朝的礼仪交往方面,尚且只是“郡王”之国,而非“国王”之国。[34]直到“淳熙元年(西元1174年)二月,进封(李)天祚安南国王,加号守谦功臣。二年,赐安南国印。三年,赐安南国历日。”[35]这个时候,“交趾郡国”方才正式提高一个档次成为“安南王国”,一如当年梁廷册封钱鏐为“吴越国王”事,此次事件才是宋廷对于交趾独立的最终默认。
结论
终于到结论了,便以一张表格来为整个文章做一总结: 家族 当权者 掌权年份 所居官职 藩镇体制 曲氏政权 曲承裕 广明元年(880) 静海节度使兼同平章事(906) 曲颢 开平元年(907) 静海节度使(907) 曲承美 贞明三年(917) 静海节度使(917) 李进 长兴元年(930) 交州刺史(930) 杨氏政权 杨廷艺 长兴二年(931) 交州(静海)节度使(931) 矫氏政权 矫公羡 天福二年(937) 静海节度使(937) 吴氏政权 吴权 天福三年(938) 静海节度使(938) 吴昌岌 开运元年(944) 静海节度使(944) 吴昌文 静海节度使 十二使君之乱 乾德元年(963) 郡国体制 丁氏政权 丁部领 乾德三年(965) 交趾郡王(975) 丁琏 乾德五年(967) 静海节度使(965) 丁璿 太平兴国五年(980) 节度行军司马权领军府事(980) 黎氏政权 黎桓 太平兴国五年(980) 交趾郡王(993)南平王(997) 黎龙钺 景德三年(1006) 黎龙廷 景德三年(1006) 交趾郡王(1007) [注:此表所列官职仅举其最要者。]
太史政 丙戌初秋于回南阁
注释: [1]越•黎崱《安南志略》卷9《唐安南都督都护经略使交爱驩三州刺史•高骈》,中华书局1995年。 [2][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8《岭南道五•安南都护府》,中华书局1983年。 [4][8]越•吴士连《大越史记》,转引自清•吴兰修《南汉纪》卷2《高祖纪》“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334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四年郑氏淳一堂刻本,2002年。 [5]《安南志略》卷9《唐安南都督都护经略使交爱驩三州刺史•曾衮》,关于南诏王位易替,可参见《资治通鉴》卷253《唐纪六十九•僖宗乾符四年》第4条。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65《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第3条,中华书局1956年。 [7]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3《梁书三•太祖纪三》,中华书局1976年。 [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第五》,中华书局1974年。 [10][11][13]清•梁廷楠《南汉书》卷18《列传第十二•外传•曲承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第五》,关于南汉灭曲氏及以后事,吴兰修在其《南汉纪》“考异”中云:“《通考》、《宋史•交趾传》并云,梁贞明中,交趾土豪曲承美专有其地,送款于末帝,因授节钺,时刘陟擅命岭表,遣将李和顺伐承美,执之,乃并其土宇,复有杨廷艺、绍洪皆受广南伪署,继为交趾节度使,绍洪卒,州将吴昌岌遂居其位,与《欧史》、《通鉴》不合。”鉴于《通考》、《宋史》晚出,且《宋史》编撰多有舛漏,此处从《欧史》、《通鉴》。 [14]《南汉书》卷14《列传第八•杨廷艺》。 [15]关于公羡的姓氏,历代史籍有“矫”、“皎”两种说法。根据吴兰修《南汉纪•中宗纪》在对峰州刺史矫知护的“考异”中云:“《欧史》作乔知祐,《长编》作桥知祐,《越史记》作矫知祐。兰修按:矫为交州望族,乔、桥皆声近之误,《欧史》知祐,当是知祜转写为祐,更为佑矣!”如此,则身为交州牙将的公羡应当很大可能是属于交州矫氏,今从之。 [16]关于此战中的南汉将领,尚有梁克贞,《南汉书•梁克贞传》云:“遣大将梁克贞领兵赴交,以万王洪操为静海节度使,徙封交王,令统战舰趋白藤,帝自帅师屯海门为应。”不知此条史料出处为何。不过梁克贞此人早在南汉伐曲承美时便已身为主帅之一,此时复出征交趾,并作为尚属年轻的万王洪操的辅佐,是非常合理的。 [17]《南汉纪》卷4《中宗纪》“考异”引《大越史记》。 [18]关于吴氏世系,在武尚清点校本《安南志略》卷11《五代时僭窃•吴权》的注释中,援引《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宋史•交趾传》原文后,推导并认为“岌、濬、文俱权子也,而岌、文间固当有濬也。” [19]《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第五》;根据郭振铎先生的《越南通史》记载,当时吴氏政权在吴权死后的一段时间内,掌握在外戚杨氏手中,而且境内的地方豪族也是叛乱不断,以后建立丁氏政权的丁部领便是其一。如此,则昌文所云“海贼为乱,道路不通”或许属实,而交趾和南汉的不通消息也正助长了其割据性质。 [20]参见《南汉纪》卷4《中宗纪》。 [21]转引自《南汉纪》卷4《中宗纪》“附录”。 [22]关于丁氏父子如何运用权谋依次分化瓦解十二使君,可以参见河南大学郭振铎先生的《越南通史》。 [23]宋•李焘《续通鉴长编》,转引自清•彭元瑞《五代史记注》卷65《南汉世家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292册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道光八年刻本。 [24][25][33]郭振铎、张笑梅《越南丁、黎朝的兴亡》。 [26][27][32][35]元•脱脱《宋史》卷488《列传二百四十七•外国四•交趾》。 [28]《安南志略》卷11《丁氏世家•丁璿》。 [29]转引自郭振铎、张笑梅《越南丁、黎朝兴亡》。 [30][31]《安南志略》卷11《黎氏世家•黎桓》。 [34]关于“某某国王”这个封号的地位高低问题,可以参见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
后记: 关于这篇文章的撰写源起,则可以追溯到初中时期,某年暑假父亲去越南旅游回来,给我带的一本介绍越南的小册子《越南欢迎您》(越南世界出版社),里面介绍越南的历史时,有一段话如下:“公元十世纪,吴权大胜。938年越南取得独立、主权,定国名为大越,沿袭了许多朝代。”从此之后,我才了解原来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如越南也像我们一样有改朝换代的历史。加之当时我已经对历史很感兴趣了,便开始更多的关注东亚古代史,直到高中时发现吴权的胜利并不能代表越南就此独立。高三时,学习之余胡思乱想,发现西元十世纪的东亚是四分五裂,而又如此轰轰烈烈,便想以后若有机会就研究研究。 于是,大二的暑假,在开始以五代十国作为我的初步研究方向后,便开始从网上搜集资料,下载文件,甚至建立了一个专门存放关于五代十国的专业论文的博客。不过,直到8月16日,才开始整理关于十世纪时越南的资料。此后,断断续续又一直不敢动笔,直到8月22日再一次从乡下老家回来时,才第二次开始搜集资料,并正式决定写一篇五代时期的交趾的军事的文章。然后几天便整理资料,直到8月26日正式动笔,并于8月27日凌晨完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8月28日下午直到8月29日凌晨又完成了文章的剩余工作,现在便来写这篇后记。 一直对越南的历史很感兴趣,但有涉猎不深,这次抽暑假之空写一篇关于越南从北属时期过渡到独立时期的文章,虽然更多的只是罗列史籍原文,而不是发明创见,但总算是理清了整个过程。当然,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藩属朝贡问题的分析是非常浅陋的,更多是靠着对别人的研究成果的一知半解的理解,来解释越南和宋朝的关系。只是,希望以后能在看过更多相关论著后,对于当时的越、中关系甚至东亚国际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太史政 2006年8月29日星期二0点44分 回南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