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原创]秦军战车同样凶猛
  • 汉语乃世界最为精辟之语言!
  • 看看朝鲜人民是如何评价志愿军的!
  • [原创]两伊战争时期伊朗人在我军培训趣闻
  • 新中国改造外国妓女全纪实(组图)
  • [原创]谁让他是我的儿子.
  • 弩的弱点和马其顿战胜秦军的方法
  • [原创]可惜啊~被俄国捡了个大便宜!
  • 国/共两党的最高级别叛逃 林彪VS汪精卫
  • [原创]丐帮门派(说丐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原创]三国时代三大战役的遐想

    有意义不说,万一说错了一两处还会贻笑大方,丢了面皮。所以只挑几个本人异想天开的想法说一说,到时即便有人抓住痛脚,大力反对也可以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搪塞。
    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最主要的应该有两个,一是实力,二是统帅。二者居其一,便可打上一打。实力自不必说,统帅更是在董卓进京之前,两人还共同为何进卖命时已经分出了高下。到了18路诸侯联盟之时,更能够分辨得清清楚楚。在主要因素的较量中,他们可以说各拿一张好牌,不分胜负。另外双方人才的对比恐怕也难分伯仲,谁能说清郭嘉与田丰哪个更高明一些?表面上也许是郭嘉,因为他及时看清了袁绍的本质,改投了曹操。不过这不能证明田丰就没看清楚,从他听说袁绍大败而归,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将至,可见他对袁公的了解入木三分。之所以他仍然坚守阵营,凭的是一片赤胆忠心,这不管在任何年代都难能可贵啊。另外他在袁绍出兵前提出了以小股部队去骚扰曹操的疲兵之计,更加体现了他知人的高明。
    实话实说,疲兵之计虽颇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境,但在当时那瞬息万变的局势下,却绝不是首选战略。在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情况下,象田丰所说:不出三年曹贼不攻自破。如果袁绍争霸天下的对手只有曹操一人,这无疑是一个最高明的战略。而当时南方的孙策雄才大略,几年内迅速崛起,虎视眈眈。荆州刘表休养生息,兵精粮足。远处还有刘璋、马腾等人均不可小视。那么谁敢保证三年内不出什么变数,坐大了一个两个,成为将来统一中国的拦路虎?所以要统一北方,动作当然越快越好。曹操是因为实力不济,如果把双方力量对调一下,恐怕他早就迫不及待地打了过来。以田丰的才能不可能看不清天下的局势,但他还是提出了这个策略。大概是因为他太知道自己的主公在任何时候都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一特点,对付公孙赞和韩馥之流尚可,遇到曹操这样的军事大家真的是没有把握。
    不过田丰的本事再大也予事无补,因为在大军出征之即,他自己被下了大狱。
    大战前夕有两次试探性的出手,结果成全了关羽的威名。乍看好象袁绍吃了亏,其实不然,他用才能只堪做正负侍卫队长的两个匹夫,使曹操阵营里少了一个‘万人敌’关羽,这个买卖无论如何也做得过。加之没有了重用这两个匹夫的机会,增加了提拔张颌等真正的名将的可能,大大减少了失败的系数。可袁绍就是袁绍,就算把天时、地利、人和让他一个人占全了,那些低级又低级的错误仍然会一个不少的犯下来,最后失败的还得是他。
    官渡之败对袁氏来说是毁灭性的,但并非是说他们从此就没有了还手之力,而是他们由于缺少百折不挠的意志。假如他们不因为这次失败而气馁,立刻改变战术,深沟高垒拼命守住大本营。然后再施田丰的疲兵之计,拖住曹操使其不得南下。就算三年没有使他不攻自破,九年之后刘表寿终正寝,荆州归了刘备或者孙权,那时再发动第二次官渡之战。刘备或孙权一定不会象刘表那样正人君子,必在曹操无暇分身之即趁火打劫,曹操不倒霉才怪。虽然事后还要面对刘备或孙权的挑战,但这最少是个咸鱼翻身,重振雄风的机会。这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办法,不过田丰大概会有更高明的计策吧。
    曹操在随后几年内摧枯拉朽般地统一了中原大地,锋芒一转,剑指荆州。刘表索性一命呜呼,将难题留给了儿子。刘琮大有其父之风,虽然不好意思去死,却也挑了一个最省事的做法。这把刘备和孙权逼上了绝路,难兄难弟只好携起手来,干他奶奶的一回。
    在这之前,孙权并未遇到过重大的挫折。小时候由哥哥带着四处磨练,18岁被推上了江东首脑的位置。26岁,他终于要面对出生以来最大的生死抉择。江东的首席谋臣张昭是孙策临终前的托孤之臣,深得孙策的信任,我想孙权对他也错不了。以他在-上的成熟,自然可以把投降或抗战的各种利弊分析得头头是道。象什么投降可免一死,抗战只有死路一条等道理张昭和他的助手们一定是轮番向孙权轰炸。投降可免一死吗?那时刘琮一定还活着,否则借给张昭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出投降二字。又如果孙权可以做到象刘禅那样韬光养晦,保命肯定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孙权不是刘琮,更不是刘禅,何况他身边还有周瑜、鲁肃一班坚决抵抗的勇士。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人的勇气,也更加理解了曹操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时的感慨。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孙权便是一个守业的楷模。
    说起周瑜来,此人擅守不擅攻。面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不过他挟着大胜之余威,又面对着各方面均逊曹操一畴的曹仁却无尺寸之功。
    赤壁一战,不仅巩固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先主刘备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刘备性格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坚韧不拔,带着关张赵云等人流浪了大半个中国仍然没有一个立足之地,40多岁还不见他有什么作为。可是他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下,还能够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永不言败。这样的对手对谁来说都是可怕的。当他如鱼得水般的得到诸葛亮后,从此笑傲江湖,成就了一代霸业。
    一天他一觉醒来,突然发现损失了自己靠之发家的荆州,外加本国的第三号人物。啊,原来所谓的孙刘联盟基础是这么脆弱啊。于是率领倾国大军,滚滚杀奔东吴而来。
    我至今也不相信刘备伐吴的动机是单纯为了给关张报仇,如果他是这样一个意气行事的人,根本等不到现在,早就被乱刃分尸了。以他的性格和阅历来看,应该是一个可经受任何打击也不会乱了方寸的人。身为一国之主,一举一动当以大局为重。那么他发动彝陵之战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是否是由于看到了两国间的联盟根本是一个没有任何保证的童话?担心倒霉时被对方再来一个落井下石,或者雪中送冰。趁着现在自己有能力消灭对方,赶紧下手,成功了则出现南北划江而治的局面。三国变成两国,这样一定好于两个国家各怀鬼胎的共同抵御另一个国家。
    刘备应该是本着这么一种想法,倾全国之兵,希望一举拿下东吴。一路所向披靡,只可惜最后遇到了和周瑜一样善于防守的陆逊,功亏一篑,含恨客死。
    纵观这三大战役,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它们的发起者我认为在战略方面应该是正确的,只是没有达到自己希望达到的战略目的,导致最终形成了三国分立的格局。后来出现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我们说它是穷兵黩武也好,以攻代守也好,其精彩比之前期应当是差了很远。再后来当陆抗之流都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是否意味着这段历史的辉煌即将逝去呢?
    公元280年,随着孙皓的投降,三国大幕轰然落下。西晋短暂而黑暗的统治为中国更大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多年后杨坚灭陈,统一全国。然而大好局面被杨广折腾得面目全非,直至-与军事的双重奇才李世民横空出世,举九州之鼎,又荡平了突厥狼烟,苦难深重的华夏人民才终于得到了100多年的和平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