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就是治军。三令五申,然后杀了两个吴王宠妃,严明军纪。一下子,军队的战斗力就出来了。吴王阖闾虽然不爽,但从治军上,他看到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从而成就了“兵圣”的传奇。 至于“奇谋为短”,是和前面那句“治戎为长”对应的(这两句是汉语里的并列句,如果连这都反对,那......)。也就是说,孔明在“奇谋”方面的才能比他在治军方面的才能要差,请注意是诸葛自己的两项才能的比较,并未提到和他人的比较,陈寿说过诸葛亮“不善”奇谋了吗?说过诸葛亮“不会”奇谋了吗?盖当代人妄自猜测耳......
同样的,“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里也是两种才能的比较,是说前面的比后面的“优”,可同样没有说“将略”就差啊... 后面那句更是疑问句,陈寿可没敢下定论。后面还会说到,陈寿是史官,对兵家并不擅长,他的判断自然不如兵家的判断。
再说,陈寿说的就完全正确?据《晋书 ·陈寿传》,陈寿的父亲原是马谡手下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斩,陈寿的父亲也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削去头发)。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很瞧不起陈寿。因此不能排除陈寿的这个评价是带有个人感-彩,而且当时正是司马氏高压统治,蜀汉是魏晋的敌对国,因此陈寿不得不刻意回避这类问题,说些“优于将略”这样的含糊隐讳之词。
好了,不咬文嚼字,正面说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都知道三国里蜀最弱,孔明的BOSS刘备,是一个势单力孤的寒族人士,白手起家,没有家族势力可依靠,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可得到孔明后,诸葛给出了经典的“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立国之策。此后庞统、法正都对此战略思想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但不可否认,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时年27岁的诸葛亮。扪心自问,哪位三国牛人在同样年龄就给出过这么清晰的战略思路?而且还成为BOSS采纳的立国之策?至于后来此战略思想没法实施,一个是该战略思想是建立在稳固的同盟的基础上(东吴显然不是),另一个就是荆州的丢失(这个可是蜀汉重要的钱粮来源地,且关羽手下那拨人,乃长年跟随刘备的精锐之士)。这样的战略思想的,就不算军事才能了?
就说战术上的好了。
网友常用诸葛不用魏延子午谷之策,来说诸葛军事才能差,这个请参见本人的帖子:诸葛亮不用魏延计谋的辩证分析(ZT)http://bbs.tiexue.net/post_1357568_1.html,这里不多说了,没根据的过分要求而已。
诸葛北伐未果,综合国力使然。每次蜀军兵力都少于曹军(关键的是蜀军基本无骑兵,因为没马匹,到了关中平原,嘿嘿...),兵种也处于劣势(步兵对骑兵),没能成功,可也没什么大败,可这就被说成是诸葛军事才能差了。难道都要象李世民那样的天才,每次以少胜多才算得军事才能好啊?那同样道理,曹操汉中与刘备打,兵力远胜刘备却未果,也算军事才能差了?
陈寿自己也说,“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第一个,对手是“人杰”司马懿,第二个,寡不敌众,请注意是在冷兵器时代;第三个,手下没有韩信、城父那样的名将;最后,陈寿说是“天命有归......”,拍司马氏的马屁去了...
(以下引用均为裴注三国志)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仔细看下双方的兵力对比!!!】,而蜀军“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卻宣王,一战大剋,此信之由也。” 诸葛治理的蜀军战斗力和士气可见一斑。
就是那位缩头乌龟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而魏国名将张郃出军追击蜀军,为诸葛亮设计射杀。魏明帝闻知大惊,在朝堂上当着群臣叹道:“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 客观讲,当时魏明帝的战略思想就是守,司马懿也就乐得缩在营里不出了。可优势兵力+强盛国力(输得起),司马一直不敢与蜀军决战。可笑现在还有网友说他军事才能强于孔明,那在优势兵力下,直接把蜀军包饺子歼灭,不是可以提前统一了?
可见,“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而诸葛去世后,司马懿来到蜀军营地,见其营垒井井有条,不由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司马懿此叹乃“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另外,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的人,往往只说诸葛亮北伐,不谈诸葛亮南征。诸葛亮南征之事,《三国志》原文记载得非常简略,只有十余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载,诸葛率军南征蛮夷,“至南中,所在战捷。”对南人部落首领孟获采取“攻心为上”的办法,将孟获“七纵七擒”,使孟获对诸葛亮心服口服,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前面说到陈寿是史官,对兵事不熟悉,评价自然不如兵家的评价准确。
兵家推崇的“武经七书”之一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涉及到的军事家有十七人,多次被提到的军事家有八人,被问及的次数如下:孙武21问;诸葛亮13问;姜太公9问;曹操6问;司马穰苴5问;管仲3问;吴起3 问;韩信3问。三国人物就诸葛亮和曹操入选。
摘录一些: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莫非正兵不算军事才能?
太宗曰:“儒者多言管仲霸臣而已,殊不知兵法乃本于王制也。诸葛亮王佐之才,自比管、乐,以此知管仲亦王佐也。但周衰时,王不能用,故假齐兴师尔。”---------这里可是以诸葛亮是王佐之才,推出管仲是王佐之才!
靖曰:“臣前述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但吏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请注意这里的语气,“吏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这个可是在《三国演义》前就成书的,为唐初军事家李靖所著,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代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但不管怎么说,兵家经典对诸葛亮非常推崇,难不成他们也不懂兵? 最后简单说说诸葛亮的军事理论研究,目前流传于世的《将苑》与《心书》各一卷,“皆言为将用兵之法”,旧题为诸葛亮所作。其实据学者考证,均系后人伪托。署为诸葛亮所作的兵书还有《六军镜》、《心诀》、《兵机法》等,盖因诸葛亮名气太大,后人假托其名以售其术而已。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难道兵家自个的书,要假托军事才能差的人为名?我们这些当代人还真的比古代兵家更懂兵?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呵呵,学大雁了),写了这么多,只是不想当今网友们陷于人云亦云,不求事实地翻案求名。
最后引一下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对诸葛亮对歌颂之词吧,《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