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诈不如拙诚”,少子陶, 亦 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注意这个亦字)(刘晔传)
其实郭嘉自己人品就不咋的,“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郭嘉传)”。好,不拿人品说事吧,继续。
2、地位。从封地上看,郭嘉在死前有200户,远不及荀彧(同期1000户),也不及荀攸(同期300户),由于没有程昱的资料,就算他不如郭嘉好了,这样郭嘉可以在谋士中排第三。在生前的封赏,可以侧面看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死后呢?曹操加封了800户,郭嘉在谋士中才排到第二,仅次于荀彧(最终2000户)。但有一点,奉孝兄的死和文若兄的大大不同。奉孝兄死阿瞒是大恸,而文若兄... 更多是给阿瞒逼的吧?在这样的情形下曹操给郭嘉的封赏还是未能超越荀彧的,说明了什么?
3、所谓的军师。大家都认为郭嘉是军师,可军师实际上是有正式名称的,如军师将军,军师中郎将,前后左右中军师... 郭嘉的官衔是司空军祭酒,这个官他做了11年之久,到死都是这个官衔。真那么牛,曹操可是唯才是举的,还会让奉孝一直祭酒?如果说军师不分官衔,那把荀彧荀攸贾诩往哪儿搁?核心智囊和智囊团还是有些差别的。荀彧是王佐的话,荀攸就是谋主(见《三国志》卷十“是时荀攸常为谋主”),那郭嘉传记里咋没说啥谋主之类的话捏?以下是阿瞒的话“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同时升荀攸为中军师。
4、谋略上。以下为几个主要能体现奉孝兄作为谋士的事例,有遗漏的不妨补充。
a、奉孝提出过十胜十败说(太多,原文不引了)。可是这中间,有多少是他自己的原创啊?十胜,就是把曹操自己的看法+荀彧的看法+贾诩的看法综合了一下而已。
荀彧说的:“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曹操自己说的:“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適足以为吾奉也”。 贾诩说的:“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遗憾,被演义一搞,大家只知道郭嘉的话了,其余的都不见了......
b、攻伐吕布。此事记载于荀攸传中,“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这说明两人功劳55开,搞不好还是荀攸多一些,毕竟记载的话在荀攸传中......
c、讨灭袁氏兄弟。荀攸、郭嘉都提出见解,奉孝兄多了一点要曹操先坐等兄弟俩的内讧,仅从此事看,奉孝更深入一些。而此间关于防范刘表,二人意见相同。奉孝曰:“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而公达更准确地点出刘表“无四方志可知矣”,比奉孝兄更精确!
d、袭乌丸。这个完全是奉孝兄的功劳了。非常漂亮的战略高招,但执行上完全忽视后勤的局限,可谓白玉微瑕。胜利之后,回师之路尚且如此坎坷,若万一失败,阿瞒......
至于荀彧,“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地位可见一斑。而问到出谋划策,【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还没排到奉孝兄捏......
综上所述,荀彧、荀攸才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彧堪比萧何,攸堪比张良。而郭嘉王佐之才远不及荀彧,奇谋巧计亦不强于荀攸,怎敢当“三国第一谋士”?连曹营第一谋士都不敢当啊...... --------------------------------------------------------
本文是偶有感于目前网络上盛行的翻案而作,不是很多年轻人认为郭嘉才是三国第一谋士啊?顺便说下,偶认为唯有荀彧才有资格和诸葛亮争三国第一谋士的地位,下次写篇诸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