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位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海一号”宋代商船,去年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全部是稀世珍宝,其中一件同类瓷碗,就曾在美国拍卖出数十万美元!最近,水下考古队将再次对“南海一号”进行打捞,这引起全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这次更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将出水什么样的文物?“海上丝路”的真相能否揭开?这些千古之谜的谜底将一一浮出水面。 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将于近日再度下海,对沉没在广东省阳江海域、中国古代南海丝绸之路上满载稀世“宝物”的宋代商船进行大规模的打捞。笼罩“南海一号”沉船的千年神秘面纱将最终揭开。 水下考古队此前进行的小规模试掘过程中,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打捞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而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文物界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木质古船千年不坏 去年3月前后,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和发掘。沉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海底。而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 考古专家表示,“南海一号”的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堪称一大奇迹,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未曾发现过如此大的千年古船,能保存如此完好的更是未有所闻。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据阳江市文化局局长邹渠泉透露,正筹建的阳江水下考古博物馆,将建成一个专门保存“南海一号”沉船的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样。博物馆建成后,这艘古船将从海底平移到玻璃缸里,供人们观瞻欣赏。 无价之宝成批出现 当水下考古队员从沉船上凿开一个窗口进入商船,他们被惊呆了: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4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见,甚至从未有过任何记载的品种及窑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崭然如新,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其价值不可估量! 专家表示,中国自古就有将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传统和美德,而“南海一号”沉船上的文物都是宋代的出口产品,因此这些瓷器都是当时的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最高工艺水平,价值更加非同凡响。一位北京老瓷器鉴定专家,一看到这些出水文物就两手发抖、浑身冒汗,直感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不仅没有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专家听说在南海发现了福建古瓷器的消息后,专程赶到阳江参观,他一见到这些文物就惊讶得老泪纵横:这些出产于福建的珍贵古瓷器,他在福建本地仅仅见过一些碎片,“没想到世上还保存这么多,这么完整!” “来样加工”古已有之 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艘位于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航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国际贸易船。该船可能是从国内某个港口出发,前往中东地区。考古专家在试挖掘中出水的4000件文物中,看到了一些“洋味”十足的产品,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有着很大差异。如其中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样在国内从未发现过,却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等物品,式样、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显然都是专门为国外客户专门制作的。考古学家据此估计,该船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当时国内厂家根据国外市场要求,特别加工制作的。 “南海一号”考古可以初步证明,早在千年之前,“来样加工”这一国际商业合作及贸易形式就在中国出现了。 广东文物价值翻倍 考古专家根据试掘的结果估算,整条船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至8万件。根据首批出水的文物研究鉴定结果可以初步看出,沉船中文物整体价值极高,其中一级文物、高级文物特别多。阳江市副市长郑尤坚表示,在此之前,广东省内最大的博物馆——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仅有403件,阳江博物馆几十年的文物收藏中也只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成该馆的“镇馆之宝”。而“南海一号”全部打捞起来以后,其中上等级的文物从数量到价值上都将相当于此[1] [2] [3] [4] 下一页
前全省馆藏文物的总和! 郑尤坚副市长还透露,国家文物单位及广东省、阳江市等各方面已经达成共识,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南海一号” 沉船全部出水后,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广东阳江落户,“原地展示,就地保护,整体开发”。“就连此前被拿到北京汇报和鉴定的那2000余件提前出水的文物,也会返回到阳江。”这样一来,等沉船完全打捞起来以后,广东全省馆藏文物的数量和价值将“顿时”翻倍! “海上丝路”将露真相 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但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灭。现代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难以寻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至今仍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神秘领域。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联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 的兴起。有专家说:“这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水下考古获取的资料为主要对象,整合各分支学科的结果。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南海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当时乃至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格局形成的作用与影响等。” 古船主人仍然是谜 这艘千年前的大型越洋商船,它的主人是谁?驾驶它的船员在漫长的海上旅行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这些也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水下考古队员在此前进行的海底探测和发掘中,先后发现了风格独特的金腰带和金手镯,可能都是外国商人佩带的饰品。这不仅可以初步断定该船是艘国际贸易商船,也可估计在船上有部分外国人随行。 考古者还打捞出一些当时船上人的生活用品,包括一只因生锈而膨胀了的铁锅,锅中还保存有一块猪骨头,当是船上人残留下来的食物。据了解,在此前勘测发掘中,尚未找到船上人的尸体或遗骸。有关商船沉没的原因,船上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还需进一步发掘才有可能得到了解。 全面打捞正在启动 据阳江市副市长郑尤坚介绍,水下考古队将于近日开始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进一步的打捞、发掘工作。此次打捞仍以局部打捞为主。根据去年的成果可以断定,今年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物出水。至于整船出水,由于考虑到技术及文物保护等方面因素,近期可能还无法实现。阳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文荣等也表示,由于船体较大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而且由于阳江水下考古博物馆尚未动工建设,沉船出水后的保护仍是个很大问题,因此暂时仍无法整体出水,只能采取局部打捞的办法。 邹渠泉则表示,按照考古队的实际工作能力,整个沉船文物的打捞两个月就能完成。但鉴于文物保护等因素,整船出水尚待时日。邹渠泉还透露,广东省已专门拨出200万元经费,进行整船打捞方案的研究工作,力争能让沉船完整无损地出水。水下考古队及文物管理部门这次仍采取边打捞、边研究的办法,争取能找到最佳船体打捞及保护方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完整保护、完整打捞”。 据了解,有人曾经提出分割打捞的办法,即将整条木船锯成数块,分别打捞出水,然后重新拼拢起来。如果采用这一方案,将很容易克服资金和技术上的难题,整船出水的日期就能大大提前,但文物管理部门考虑到分割船体势必对文物造成很大损害,因此否决了这一方法。 据了解,目前已有人提出了几个新的方案,如有人建议在沉船周围布置铁网,把船整体罩住,清空淤泥后,吊出水面;也有人建议在沉船海域建造钻井平台,以帮助沉船整体平安出水。邹渠泉认为,无论用什么方法,沉船整体出水都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毕竟保护文物安全才是第一要务”。 海底作业艰难异常 相对于陆上考古而言,水下考古更加艰难,它必须面临气象条件、海流速度、水文条件、潜水技术等多种限制,具有更大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南海一号”沉船位于水面下20米的深处,工作环境为3.2—3.5个大气压,其艰难程度超乎常人想象。“南海一号”沉船的勘测发掘条件更为恶劣,沉船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着,考古队员必须扒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开厚厚的淤泥和附着在沉船上的凝结物,才可能接近船体,这给每次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钟的潜水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据熟悉沉船所在海域的人说,那片海的海面看似平静,其实水下水流湍急,潜水非常危险,而且海蛰丛生,随时会蛰咬在这里出没的潜水员。接受采访的当地渔民对记者说,“那片海肯定有问题,没问题的话为什么船会在那里沉?自古就是片危险地,我们以前很少去那里打鱼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危险之地,仍不能阻挡考古专家的水下事业。据了解,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的考古学家张威,广东省考古所的专家张松,以及阳江博物馆馆长张万星等人,既是考古、鉴定专家,也作为潜水员和打捞工人,身先士卒、亲身下水,一点一点摸索探测,一件一件打捞文物。 他们以及广东省考古所副所长李岩等人,都长期坚持在阳江水下考古第一线,从未有半点懈怠。阳江市文化局领导说,“他们一年中多半都是在阳江的海边度过的,除了下水勘测打捞外,就是为施工做准备。” 不仅是考古队员,中国考古界的众多专家也都为“南海一号” 考古工程倾注了心血。据邹渠泉介绍,从去年3月起,就有数百位考古专家先后从国内各地奔赴阳江,鉴定已打捞起来的文物,为水下考古基地及博物馆建设出谋划策。其中包括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朱凤翰、副馆长李季,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副组长谢辰生,国家文物司专家关强,四川、海南等省博物馆负责人及主要专家,香港中文大学众多教授,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古运泉、省文物鉴定站站长黄道钦,以及省内多个科研单位和大学的权威专家,都曾参与“南海一号”打捞文物的鉴定。考古界人士说,一次考古活动的一个环节就能引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们的集体关注,这也是一个奇迹。 南海沉船还有很多 广东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2000多年来的海上贸易长盛不衰,是海上丝路的起始点和必经之地,不仅沿岸有相关的文化遗存,海底的文物资源更是丰富。据史载,中国鸦片战争以前有明确记载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计其数。记者在曾作为“南海一号”考古基地的阳东县东评镇的渔村采访时,当地渔民告诉记者,他们所知道的沉船绝不止“南海一号”一艘,当地有很多关于沉船的故事和传说。大澳村一位渔民告诉记者,大澳村古时就是一个大海港,也是海上国际贸易的中转地,很多海盗、商贩在这里交易,曾经繁荣一时。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海难,死去的人不计其数,现在村后的山坡上还有一个“万人坑”,“你说这里沉船能不多?” 随着近年许多文物和古船不断被发现,广东沿海早已成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此外,广东的潜水、救捞技术和海洋研究实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曾参与过几乎全国所有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专家估计,随着“南海一号”最终浮出水面,水下考古将在国内兴起,而广东将无可争议地成为水下考古的中心。 新闻背景 “南海一号”考古大事记 发现:记者在“南海一号”沉船海域附近——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渔村采访时,当地一位40多岁的渔民告知,“南海一号” 沉船在当地早已广为人知。在他青年时代,就有老人告诫他,不要到那里(“南海一号”沉船的海面)撒网,因为那里有东西会把鱼网刮破。 他自己以前就曾在那里被刮破过鱼网。这位渔民还表示,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有沉船,但都见怪不怪,并且也不知道那里面有什么“宝贝”,所以大家都没有向政府报告过这件事情。直到水下考古队在他们所在的东平镇安营扎寨时,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南海一号”正式被考古界关注是在上世纪80年代。据介绍,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在一条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经鉴定,这些瓷器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贵文物;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 该船随之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命名为“南海一号”。此后,国家考古部门曾一度与日本签署过合作打捞“南海一号”的协议,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调查、打捞工作几度搁浅。 探测:时隔10多年后,“南海一号”再度被提起。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始对“南海一号”展开大规模考古调查。在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提供的一项总额达120万港元赞助资金支持下,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领队,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青岛、福州等市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同组成一支12人左右的“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具体负责实施此项调查工作。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的潜水志愿人员及广州救捞局当年曾参加过“南海一号”沉船探摸工作的职业潜水员也参与其中。 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次行动虽然聘用了专业潜水队员,配备了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以及声纳同步搜寻系统,水下考古人员也使用了国际上流行的高氧潜水技术,但由于经过10多年的淤泥沉淀,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南海一号”沉船已不见踪影。无奈之下,水下考古队只好从美国进口了更先进的深海探测仪器,重新搜索定位,最终虽然找到了沉船的踪迹,但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这次没有打捞出任何文物。由于这次失败,水下考古队开始对外“封锁”有关“南海一号”的消息,这项备受关注的重大考古工程一度从媒体上消失了两年。 但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却并没中断。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由于定位准确、准备充分,考古队很快就找到了沉船,并挖开淤泥,进入船中,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据阳江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此次打捞采用的是小规模逐个打捞的办法。考古队从广州打捞局租来打捞船,停泊在沉船的海面上,然后让考古队员潜下海底,刨开淤泥,打开沉船后舱,打捞一点就送上水面,然后再潜水打捞。在考古队员的艰苦努力下,“南海一号” 水下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由于“封锁”消息,此次行动鲜为外界所知,但此次所打捞起来的4000余件文物在圈内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资料链接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的瓷艺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有“瓷的时代”之说。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等。北宋晚期建立官窑,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 宋代中国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南京赵汝适在《诸番志》中所提到的从中国直接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有15个,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远过此数。为此,朝廷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设立了市舶司。宋瓷出口的品种主要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青瓷、磁州窑的黑瓷、越窑的划花器以及广东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长品等。
上一页 [1] [2] [3] [4]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