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周朝的子爵,但并不是周朝的属国。事实上,楚在商代就已经是南方大国,商为笼络楚,封其为侯,但与西方的周一样,实际上是仅是承认商在中原霸主地位,而不承认是周的属国,大概相当于今天美国和中国,俄罗斯的关系。 商未年,周,楚在分别在西方和南方兴起,对商朝形成威胁。商自帝乙起,即筹划应对周楚的威胁,主要措施包括:威吓周国,并在西方崤山建隘建城,既阻周东出,也是西进的前进基地;在南方遏制楚的发展,并给予一定的打击;而重点向东征服东夷领土,扩张国力,保障对周楚的整体综合国力的优秀。从整体上看,商无力同时对付周楚,但对某一方,还是有明显的优秀,却不足以灭国。 帝乙未年,乘周新兴,两次以会约为名,要胁软禁周君;周逼于商强周弱的局势,示弱尊商,自为外臣;而实际上却坚定了与商为敌的决心,从此时起,周即筹划攻商之战。 商以为周朝屈服,便把打击重点转向南方,打败楚国,杀其君主,逼使楚国势力南移。在暂时压服楚国后,商即把主力东调,进攻东夷,这表明,商此时已经把扩张的方向转向东南。 商朝东向为周的西出提供了极好的时机。周乘机联络楚国,并得到楚的响应,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即周楚联盟已经比商更广大。周于是与商绝交,汇西方盟兵于孟津,企图进攻商朝,但阻于淆山险塞而罢兵。本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商王帝辛反以为有崤山天险,周一时无法威胁商朝,继续把主力放在与东夷的战争上,令周朝在两年后,得以利用整编的车师绕道北方,避开崤山险塞,奇袭防守空虚的朝歌,一战而令商朝根基崩溃,并约十年后打败了武庚的商军,结束了商朝中原共主的历史。 楚在周商大战的前期是支持周并对商军形成一定的牵制,但在牧野一役后,楚基本上是中立,甚至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武庚的军队与周的对抗。因此,在周分封诸侯时,实际视楚为敌国,仅以楚为南方大国才把楚封为子爵。楚当然也不承认周是他的天王。但逼于这时周强楚弱的格局,在其后的近三百年内,楚基本上是在南方发展,周的发展重心在西方,一时双方倒也和平共处。 到周昭王时期,南方基本上已经是楚的势力范围,开始侵凌周的南方属国,而周也达到发展的顶峰,需要寻找对外扩展的空间,两强终于相遇。周昭王以南游为名,集合全部王系军队及部分中原军队进攻楚。楚看来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乘周军半渡汉水之机大败周军,歼灭大部分周军,周王溺水。经此惨败,周从此不敢对楚用兵,并在南方封申邓息三国专门防守楚国。其后约两百年,楚在南方转为战略扩张,而申邓息三个前线国家也在中原各国的支援下有效制止了楚向北方的扩张。 但在周朝东迁,特别是周王败于郑之儒葛战役后,申邓息三国失去了中原的有效支持,先后被楚灭亡,至此,中原南方屏障尽失,郑国成了此线国家。楚至此不在视周为对手,自称为王,欲取代周为中原各国的共主。因此楚与周原诸侯国的争霸有不同的意义,象齐晋是以周天子的代理人为霸主,即假天子或包税(供)国;而楚则是要取代周天子,或象楚庄王声称的是代周天子管教他的儿狲。 齐桓为霸时,中原联盟实力再盛,为抑制楚的入侵,集中原兵力企图对楚在申息的前进基地进行打击,恢复南方的屏障,却因走漏风没有成功。但楚国也自问暂无力挑战齐联盟的军事实力,双方约和,楚承诺不攻打齐的属国,齐也承认楚申息的领主权。 此后,楚申息筑方城,将前进基进向前推进了一千多里,至此,甚至中原北方都可位于楚师的攻击之下。随后,齐霸中衰,楚正式向北扩张,一一收服中原诸侯,泓水一役,打败了中原(东南)唯一企图抗拒楚国霸权的宋国,宋公企图借“抗楚”组织中原诸侯,自为盟主的企图完全失败。至此,中原除齐晋两大国外,全部成为楚的属国。(秦其实不属中原诸侯世系,是西戎的一支)。楚企图代周为天下共主,经过500年的努力,接近成功,可是城瀵一战,楚军惨败于晋。楚的势力至此又退回到南方。以后百余年,便成了楚的南方势力和以晋为主的北方中原盟国的争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