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古代计时常识
  • 皇帝狎妓闻略
  • 历代宫女遴选制度
  • 中国围棋史话
  •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 西周时期出现的十五国风
  •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 中国古代对人的称谓
  •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银币真赝说<%=id%>

    本性难移,凡是遇到有趣而又难明的经济现象,我必试行解释,彷佛上了鸦片烟瘾,愿意付出高代价。

    要研究中国古老的货币制度有三十多年了。朝代复杂,演变繁多,一九七一年读过一本中国货币史,乱七八糟,不知是作者差劲还是历史就是这样,于是不敢问津。一九七六年,一位加州大学的朋友说要研究中国古时的货币制度,因为听说中国曾经出现过自由银行制,求教于我。我不懂,只知道中国的货币历史复杂无比,无可奉告。

    对自由银行制有兴趣的学者不少。海耶克屡次建议自由银行是最可取的货币制度。但海大师思想多多,实证工作少少,后者近于零。既然大师建议,后学的当然要研究一下。要找实例入手,就想到旧中国那边去。自由银行制是说任何人,不用政府批准可以设立银行,供应货币,正当的争取声誉而图利,走偏门的但求短暂欺骗。中国在明清时代的无数银号、钱庄等就是自由银行的例子,与政府发行的货币并驾齐驱也。

    我要从清代的银币入手调查有好些日子了。十年前,在香港的地摊选购了数百枚清代的银币,一位自称是专家的说全部假,赝品也。八年前,在扬州的一个大地摊上见到不少清末民初的纸币,包括一些钱庄发行的钱券,认为大部分是真,于是尽花身上带着的数万元,差不多全部买下来。回家后研究了几个晚上,花多眼乱,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过瘾的,但没有理论可言。

    最近豪情顿发,在国内购买了不少从清初到民初的银币,价格每枚二元到百元不等,是真是假当然格外留神。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是二元的可能是真,百元的可能是假。拿着十多枚真真假假的到处考问出售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考合格!这怪现象我终于找到答案:不少银币是真银*!用真银仿制的是真银*,对收藏者来说是赝品,不可取也,但真银值钱,昔日在市场持久流通可以理解。

    怎样鉴别是真银制造还是非银金属镀上银色呢?我不是专家,但认为鉴别不太难。首先是多番考虑,铝太轻,锡或铅太软,皆容易鉴别;镍过硬而价高,也不易铸币,而五十年代时镍币大都被厂家收购作为电镀用途了。余下来以非银镀银仿制得几可乱真的只有铁与铜。铁可用磁石一试而知——试过不少是铁造镀银的。最头痛是铜。但以铜镀银,银面很薄,细看旧币的表面花痕不难看出铜色,再不成就磨掉少许可见铜。(磨而见铁很像银,以磁试之万无一失。)其次是真银必定带黑色,所谓银黑是也。就是以洗银的药物擦得光亮,总有点「黑」的感受。

    我怎知道有真银*的存在呢?首先是一位女人提点。她是卖古物的,我见她在读考古书籍,店里有银币出售,于是向她求教怎样鉴别银币的真真假假。她吞吞吐吐的说了一阵,突然说:有真银*这回事。一言惊醒梦中人,因为我见过不少摆明是赝品,但银怎样看也是真的。

    我怎知道是「假」币呢?找到几枚应该是真银的,币的一面说菲律宾,另一面说美国一九○三年。好些银币一面英文说云南省,另一面中文说湖北或江南或黑龙江等。类似的说不通的用真银制造的屡见不鲜。

    中国用银本位制起码有几百年是可以肯定的。我找到的银锭,库房的,最早说明是康熙——更早的银锭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在扬州购得的清代钱庄钱券,很多说明凭券取银。

    中国早就有银锭,但银币的铸造是一八八九年(光绪)才开始,很迟。光绪之前中国流通的银币,全部进口,始于明代,清代进口量大,极盛于干隆。丝与茶的出口引进不少银币,但干隆之后鸦片进口急升,跟着银币外流,鸦片战争之后变本加厉,导致十多年后的太平天国之乱。

    清代大量进口银币,百鸟归巢,起码数十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日本明治,英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也有香港的。

    看官须知,神州大地当年没有电镀技术,而「先进」如香港,电镀行业只是八十年前由我的父亲张文来搞起来的。不懂得电镀银面,赝造银币只能以真银从事。既然一样是银,为什么还要赝造呢?有几方面。一方面是进口的真银真币造得较为精致,但这些进口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我把多枚看似一样的真银真币与真银*以电子仪器量度,规律是后者较轻大约三公克。那是意图欺骗百分之十三左右。然而,当年的银币很值钱(市面一般用铜钱),欺骗谈何容易。于是,真银真币与真银*一起流通,正如二十年前人民币与外汇券在国内一起流通,面值一样,价值不同,懂得议价的用外汇券,购物有较大折头,不懂的就中了价格分歧之计。真银*是劣币,真银真币是良币,二者一起流通,劣币没有把良币逐出市场,证明那大名鼎鼎的葛森定律(Gresham’s Law)是错了的。早就分析过这定律蠢得可怜,这里只是多补一项证据。

    真银*的存在(我认为曾经相当盛行)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是进口的银币不够用,而光绪起的政府自铸也不够用。真银*于是有真实的需求。中国有银矿,不多,但中国早与西班牙贸易,而后者占领盛产银矿的墨西哥,中国大可进口而以真银赝制。

    本文分析的只是初步探讨。刻意地不参考书籍,要先无师自通地过瘾一下才找书籍比较。想错了没有什么大不了,而回报可能是前所未闻的新观点。困难是时间与金钱的投资相当高。

    朋友,不要说我不知道众所周知的听声辨银的方法。以一根手指托着银币而用另一币敲之,或以两个指甲执着银币的中央而用口大力吹之,试过无数次,银的与铜的分别听不出来。自己的耳朵有毛病,请耳朵好的朋友屡试,也听不出来。朋友,算你有莫扎特的耳朵,敢*一手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