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之两汉与三国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刘邦于秦末率起义军攻下咸阳,受项羽封为「汉王」后,又与项羽开展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战时取得了对项羽的决定性胜利后即帝位,创立了汉朝,史称西汉。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文帝和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社会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由于汉初大封诸侯王,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制也加强了。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府库充实。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中国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武帝还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当时又建立国家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事业发展。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经济继续发展,但已潜伏危机,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外戚更加得势,*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家财亿万。哀帝时,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威胁下摇摇欲坠,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排除异己,树立党羽,收揽民心,笼络儒生,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死,孺子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新朝的创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汉末年*腐败,通过外戚专政来夺取皇位的。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时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取得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总揽朝政。平帝死后,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不到三年,王莽便于公元9年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农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受田,一户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者,分余田给九族或邻里;设立五均、「六」,管理工商业,严格管制物价和加强税收,实行经济垄断;屡次改变币制,货币名目繁多,换算复杂,造成社会和经济的极大混乱;更改官制名称,滥加封赏;又发动对匈奴和对东北、西南边境各族的战争。沉重的赋役徵发,残酷的刑罚,使人民怨声载道,加上连年灾荒,物价腾贵,终于引起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新末民众起义首先发生在北方边郡地区,接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爆发了农民暴动。天凤年间,王匡、王凤在湖北绿林山中聚众起义,称绿林军,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南阳大地主刘秀也组成舂陵军,参加起义。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这时另一支起义军赤眉军也在山东与王莽军作战。王莽发兵十万与绿林军战于昆阳。起义军以少胜多,刘秀在战斗中立了大功。绿林军乘胜直指长安。地皇四年(23年)长安发生暴动,王莽被杀。新朝亡。不久,刘秀称帝于河北,建立了东汉王朝。
新朝仅存十四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短命的王朝,它的出现只不过是西汉王朝与东汉王朝中间的插曲。王莽夺取帝位后的施政完全不合时势,造成天下更加动荡混乱,王莽的新朝很快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覆灭。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绿林、赤眉军起义后,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也参加反对新朝的起义,其中以加入绿林军的刘秀势力最强。昆阳之战后,刘秀到河北谋求发展,镇压河北的农民军,并吞了北方各地的豪强武装,势力渐大。公元25年6月,刘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光武帝首先消灭了进入长安的赤眉军。建武十二年(36)平定了四川的公孙述后,全国复归于统一。接着六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对解放生产力起了很大作用,又在全国兴修水利,使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和帝时,罢盐铁之禁,炼铜和铜器制作,丝织业等都有了发展。东汉商业发达,洛阳成了全国商业中心,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的手工业商业也都很兴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章帝及和帝时,班超经营西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此同时,地主豪强的势力也逐渐强大,有庄园和武装。和帝以后,外戚与宦官的势力大为抬头。不断出现帝后临朝执政和外戚、宦官交互专政的局面。顺、、质、桓四帝时,外戚梁冀专政近二十年,财富积累达三十亿。东汉中叶以后,长期的世家大族执政,形成了具有垄断性的门阀*。东汉后期朝廷中一部分官员和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品评时局的清议派,对宦官外戚专政不满,遭到了报复,形成了「党锢」之祸。桓帝以后宦官更嚣张,公开卖官爵,*腐败到了极点,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灵帝时,北方爆发了有组织的黄巾大起事,终于瓦解了东汉。地方豪强这时乘机在各地拥众独立,相互争斗,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在文化科学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东汉初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史学方面又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汉书》。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散文、乐府。东汉末有「建安七子」,都以文学知名,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曹魏在文化上的突出地位。东汉中期的张衡不但是思想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已能科学地观测宇宙和地震。和帝时,蔡伦完善了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工艺,对人类文化事业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此外,东汉在数学、农学、医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也同时在东汉出现与盛行,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正在流亡中的汉皇室后代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形势。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处说孙出兵,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在经济上也给予优惠。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稳定,航海业发达。
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但已和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性质不同,是有顺应民心所向的统一战争性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蜀、吴争夺荆州的战争,蜀、魏争夺汉中的战争,和魏灭蜀、晋灭吴的战争。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因此统一战争的主角最后落在魏晋方面。三国鼎立局面对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来说,是一历史的进步。三国中以吴国的时间最长,共52年;次为魏,共45年;再次为蜀,共43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