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转载自山西运城网]
河东历史之晋国春秋
借道伐虢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为巩固周朝的统治,分封同姓宗亲和民姓功臣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当时被分封在河东的有:今天平陆一带的虞,平陆东南靠三门峡的虢,翼城、曲沃、绛县交界处的唐,------。虞和虢都是周朝的后裔,他们和睦相处,关系密切。
后来,唐国起兵叛乱,周成王派捕平定,又封叔虞为唐侯,后来改唐为晋。
春秋时期,晋国强大起来,先后灭了附近了几个小国,下一步就要染指虞和虢。晋献公和群臣商量征服这两个小国之计,大家认为虞和虢都是周朝姬姓兄弟邻邦,不论打哪一个,他们都会互相救助,不易取胜。大臣荀息献计:"虢公好色,我们送他美女玩物,使他沉迷洒色,荒废朝政,再图谋他的国家,一定取胜,虞公贪财,只要我们用贵重宝物收买他,向他借一条伐虢的道路,然后以得胜之师相机取虞,那就易如翻掌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意见,派人送美女玩物给虢公。荀息又劝献公送棘璧和屈马给虞公,献公觉得这是国宝舍不得。荀息说;"我们用国宝买了虞,虢失去了援助,待我们灭了虢,回头再灭虞,棘壁和屈马不能跑到什么地方?还不等于存在外面库房吗?"于是献公同意用国宝去借道。
虞公贪财好利,没有看出晋献公灭虢后灭虞的诡计,不听忠告,同意借道给晋,公元前657年,晋献公派兵,借虞坂古道貌岸然经颠岭(今平陆张店之 岭)伐虢。虞公带兵助战,帮晋攻占虢国重镇下阳(今平陆张店镇窑头村)。
公元前655年8月,晋献公再次借道虞国伐虢,虞国不仅借道给晋,还保证晋伐虢自己旁观。10月,晋军从虞坂入虢,攻占国都有上阳,俘虢公,灭虢。接着,又回兵,灭了虞。晋侯对虞公说;"感谢你上次借给予我们一条道,现在又借给我们一个国!这次我是取棘壁和屈马来了。""唇亡齿寒"这个典故,包含着何等深刻的历史教训啊!
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秦和晋是两个相邻的大国,关系时好时坏。
晋献公是个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交好秦国,公元前654年将其长女嫁给秦穆公。还把从虞国俘虏的百里奚作为陪嫁奴仆送到秦国。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开端。
晋献公有个大特点,就是好美色。他连娶了5个夫人,加上陪嫁的骊姬妹妹共6个夫人。后5人生了5个儿子。晋献公死后,他们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逃到梁国的夷吾利用亲姻关系,求得秦穆公帮助,被护送回国,立为晋惠公。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饥荒,派人向秦穆公借粮,秦国慷慨借经。后来,秦国遭受旱灾,向晋借粮,晋惠公却幸灾乐祸,拒绝借粮。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惠公被俘,割河东五城归秦。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秦穆公以女嫁圉,成了亲上加亲,还晋河东五城,秦晋以黄河为界。
后来,秦晋又有了矛盾,人质圉逃回晋国,秦穆公大怒,派人到楚迎顺重耳,觉得重耳得人心,谋士武将又多,把5个女儿嫁给他。
不久,晋惠公死,公子圉继位,这就是晋怀公。公元前636年,秦派兵护送重耳回晋,东渡黄河,占领狐(今临猗县令狐村)。秦晋和重耳代表在郇(今临猗县王寮村)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绛县),这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葬于绛县城北13千米处之下村西岭,今坟冢和石碑尚在。
猗顿致富
猗顿,帮派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贫寒书生。祖辈都以耕读为生,到他手里穷到"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地步。他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成为大富翁的消息后,便长途跋涉到齐国向范蠡求教。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字"。就是要很快富可以发展畜牧,首先要养母畜,猗顿听了范蠡的话,离开老家,寻找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场所。
猗顿来到河东峨嵋岭下,今天临猗县一带,这里西临黄河,中流涑水,土地平旷,气候温和,水草丰茂,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于是他在这里定居下来,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先饲养大母畜,如马、牛、驴等,逐渐繁衍。接着又饲养羊、鸡、猪、狗等母畜禽。随着畜禽增多,牧场逐渐扩大,以至发展到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至条山,北到峨嵋,包括了今天的临猗县、运城市的广大地区,成了他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那时,运城盛产池盐,但是运输条件很差,盐的销路不广,猗顿利用自己雄厚的畜务,大搞池盐运输,兼做采盐和贩盐生意,使池盐远销陕西、河南、山东等地。这样既促进了池盐生产,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好处。
猗顿靠经营畜牧业和食盐的采运销致富后并没有忘记当地的老百姓。他雇用劳力,疏通涑水河道,加宽河岸,使水畅其流,旱可灌溉,涝不泛滥,确保了农业丰收。同时,遇到灾荒年景,他便想方设法周济穷苦百姓,做一些修桥补路的善事。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
猗顿死后,当地百姓感其恩德,给他兴建了陵园。现在临猗县王寮村西有猗顿古墓,墓前有一石碑,上书"古猗顿氏冢"五个大字。时至今日,已二千多年,猗顿的墓冢还保存完好而没有泯灭,可见人们对这位急公好义的异乡人的爱戴之深。
|